更讓我覺得震撼的,是現場的舞台和燈光效果。由於搶票能力不是我的強項,我不算是一個聽過很多演唱會的人,我看百老匯的經驗都比去聽演唱會多得多。但我那天晚上真的見識到了一種幾乎可以說是超越百老匯等級的舞台設計和燈光變化,當張學友在台上說,這樣的效果是在時間很趕而差點做不到的情況下完成時,我真的驚訝的瞠目結舌,因為整場演場會簡直就是一場視覺加上聽覺的饗宴,讓我終於知道我有一位朋友為什麼會那麼拚命的參加張學友演唱會。
就拿這次的經典演唱會來說,她總共看了9場,包括在香港的3場、跟這次台北站的全部6場。以我們一起去看的這場來說,她原本只買到1800元的票,但她應是靠著當天排隊而排到另一張要價4800元而位置絕佳的票,她對張學友就是這麼瘋狂的熱愛,而我終於見識到為什麼張學友的演唱會能讓人那麼瘋狂。
不只如此,連之前張學友其他的演唱會加起來,我這位朋友在不同國家加起來應該看了快30場。我印象猶深的是之前有一次張學友臨時身體不佳而取消了演唱會,但這位朋友已經訂好機票和飯店了,所以她也只好飛到香港專程去逛街。對一個平常都要工作的上班族來說,這樣的毅力和付出真的不是人人做得到的。
對象不同,但我另外一位朋友對五月天演唱會的熱情更是瘋狂。過去16年來,他總共看了106場五月天演唱會,足跡遍及台灣、香港、大陸、日本,這種熱情和堅持真的驚人。
當然,我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鼓勵大家都去看張學友或五月天的演唱會,而讓我下次搶票更加困難,而是要從這次演唱會的難得經驗中,分享我對工作和認真付出的感想。
1. 張學友這次的狀況相當好,他在台上甚至這樣告訴大家,他現在的體態可能是他這50幾年來最好的時候。為何如此?因為他想要挑戰體力需求是兩倍以上的四面舞台,而為了面對這樣的挑戰,年過半百的他整整鍛鍊了2年。以張學友今時今日的地位,我相信他只要願意開演唱會而隨便唱幾首歌,大家還是一定會掏出腰包來搶票捧場。但他對自己的要求不只如此,他也不甘於只用傳統的單面舞台來呈現。而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他願意付出努力來達成這個目標。
這讓我自己感到相當汗顏,因為我原本維持著不錯的運動習慣和作息,但在過去一年完全被瑣事纏身而打亂了節奏,果然,在最近的一次公開班中,我的膝蓋出現了狀況而只能拖著一隻腿上課。雖然多數的學員現場並未發現,但我這樣就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這不僅只是因為我把自己過年這段期間的行程排得太滿,而且代表我自己不能維持自己的身體狀態。陶醉在張學友的歌聲之餘,我也立下決心,非得重拾一年之前的生活和運動習慣才是,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體能狀況,才應該是生活的優先重心,也才能呈現出更專業的表現。
2. 前面提到了四面舞台,其實讓我驚豔的不只是四面舞台的呈現,而是立體舞台的變化和燈光及不同場景的搭配,真的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看頂級的百老匯大戲。讓我訝異的另外一點是,張學友在台上說,舞台設計是出自他自己之手,讓我們見識到歌神的另一面不同才華。
對一個歌手來說,自己想要達到的舞台效果,當然只有自己最清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還得在各個環節中借重不同的專業協助,但如何能在自己的理想和團隊的專業協助中得到妥善的平衡,無論在哪個業界,都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們在公司中,經常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求好心切而凡事都希望自己來的人,另一種則是只求專案能準時完成、而對各種意見都能接納的人。
但是,這兩種人一定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嗎?就拿後者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這種人比較懂得團隊合作,但在現實世界中,重視團隊和諧很可能會變相成把每項標準降低而只求大家開心。假如我們現在蓋的是一座讓大家每天要過河的橋,你會希望主事者把每項執行標準都降低嗎?
另一個問題是,要完成一項任務,一定只有這兩種人的分別嗎?就不能有又可以堅持標準、又能兼容並蓄的人嗎?
這樣的挑戰,當然很難。當以張學友的這次巡迴演唱會來說,我看到的就是一個讓觀眾滿足的結果,我相信中間一定有無數的溝通及妥協,不會因為他是張學友就能事事完美,況且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他們一定也會面對時間的壓力,但他們顯然交出一張讓許多人都大聲叫好的成績單。
我的感想很簡單:一個人能被稱為歌神,其實不能只是會唱歌而已。每個人要在自己的行業中做到頂尖,不只要讓自己的表現夠好,而且一定要對讓自己發揮的環境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把這種想法貫徹出來,而且懂得團隊合作的人,就能成為這一行的標竿。
3. 當張學友在唱歌時,你會發現他的歌聲是帶有情感的,他謙稱自己不懂得該如何帶動現場氣氛,但其實當他把自己的熱情貫注在歌聲和每一段表演之中,現場的每一個人都能被帶動。
要帶動歌迷並不困難,但是萬一現場不只有歌迷呢?
我相信我這次的經驗算是難得了的,因為我旁邊有兩個空位,直到快要開演時才有一男一女姍姍來遲;男的看來比我還長了幾歲,算是阿伯未滿、大叔已熟的年紀,旁邊那位看來可能是他的太太。在開場一串精彩歌舞後,相較於太太不時忘情的拍手,大叔和太太的對話卻讓我傻眼,因為他居然沒聽過任何一首張學友的歌,而且他不能只是進場來倒頭就睡便算了,他還每一首歌都要不懂裝懂的評論一番,把張學友拿來和江蕙相比,只差沒有把張學友的舞群拿來和醒獅團相較了!(不開玩笑,他真的連張學友的舞群也可以對他太太發表些荒謬的意見)
有這樣一個顯然不是學友歌迷、而不知道他老兄為什麼還要進場的人坐在旁邊,真的是無限解嗨到極點。要不是我看演唱會看的開心又滿足,我真的很想把他敲昏。
即使如此,張學友就是張學友,就連像這種一開始就從口中吐出「我不喜歡他唱歌」的人,到快結尾的時候,也被現場氣氛感染而打動,跟我們一起手舞足蹈的大聲叫好起來,這就是張學友的舞台魅力,一種讓人感動的極致表現。
我們這種凡夫俗子,當然連張學友的邊都沾不上。不過作為一個經常要上台講話的人來說,我也懂得如何靠著情感而讓台上表現升溫。通常自己內心若能越熱情澎湃,那股熱情就越可能傳達到現場聽眾獲觀眾身上。不過,熱情多了、就容易變成激情,想要呈現出更多的情緒張力,就容易激動。金城武那句「世界愈快、心愈慢」的境界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
然而,張學友在感動全場的熱情之餘,更讓我訝異的是他的精準。面對那麼複雜的舞台和燈光變化,還得搭配舞群和其他人的相對位置,他的走位如此精準,而又連提詞機都不用,是我們這種演戲時還得經常在舞台上拿膠帶打X的人所不敢想像的。我不由得在想,無論有多少的事前排練和練習,換了我在那個台上,搞不好激動之餘會一腳踩空而掉落在一塊正在降落的舞台區塊上吧!
看過一篇張學友的訪問,顯然記者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問到學友為何能走位如此精準,他卻只是謙虛的說,自己經驗多了,所以比較不容易犯錯。這當然只是一句謙虛之詞,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只憑經驗就能面對每一場的挑戰,背後的累積,想必是準備、準備、再準備,而且只有靠著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行。
4. 無論再怎麼樣的完善準備,我們真的就不會出錯嗎?像張學友這樣的歌神,一樣會忘詞、也一樣可能會破音。但他不只是臨危不亂,我看得出來他懂得自我檢討,而且顯然自我檢討的比任何其他人更仔細。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臨時脫口而出,但他在中場講話時,他突然說出以上半場的表演來說,他認為自己在前一天的第54場最好,但他也肯定自己今天的表現還不錯。我事後問了那位把台北站6場全部看完的朋友,她也覺得學友講得很實在,台北站最終場雖然也不錯,但前一晚的演出她也的確認為是6場中最好的一場。
以為這只是運氣嗎?我非常了解這種感受,因為好或不好在他的心中是個相對值,對一個演出者來說,他不會認為自己每場90分以上的表演就代表都很好,當每場演出後,自己會沉浸一下,回想自己究竟在哪裡可以改進、哪個地方可以做的更好。當第一場萬一在自己心中是91分的話,第二場就只能往92分邁進,接下來的每一場就是繼續修修修、修到一個完美而不能再挑剔的程度。我知道這種感覺,因為當我每次上台講課,我也對自己有一樣的期望,讓今天的自己永遠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第六場不會比第五場更好呢?因為當你不斷對自己要求的情況下,除非你怎麼樣都不能讓自己再成長,否則你遲早會到達一個頂點;忘記是在哪裡讀過這句話,但當人到達頂點之後,接下來只會有一個方向可去,那就是向下走。
我相信張學友不會坐視自己無法超越自己,但每個人都是凡人,我們都必須接受自己會累、也會犯錯。但我好喜歡張學友接下來在台上說的那句話:昨天的上半場更好,但也許我們今天的下半場能比昨天還好。好嗎?
謝謝張學友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這句話。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我即使都想做好,但未必我們都能在每一刻都做得比自己期望的更好。與其在現場懊悔,不如奮力邁向人生的下半場,讓自己超越自己的做得更好。
原來,我看的不只是一場讓人愉悅無比的演唱會,而是從中學到人生中的重要一課,而這都得歸功於用他動人歌聲陪伴我們超過30年的張學友。
延伸閱讀之一: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演唱會給我的啟示──讓我們用行動為自己留下夢想的印記
延伸閱讀之二:放棄,其實也需要勇氣
延伸閱讀之三:練習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