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愛國者行動」(Patriots Day)──震驚全球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和生死關頭的契機掌握

看完「愛國者行動」,不由得連想起之前剛看過的「怒火地平線」,因為這部電影不但是導演彼得柏格和男主角馬克華柏格的第三度合作,而且同樣也是真人實事改編。


「愛國者行動」改編自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這個真實事件,造成3死、183傷的重大傷亡。波士頓馬拉松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比賽,選在每年的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週一)舉辦,所以當這場恐怖攻擊發生時,可說是一件震驚世界的消息。

我去年到哈佛時,其中一天居然傳出校園被放置炸彈的新聞,而且據傳就在離我們當時位置不遠的哈佛商學院。我們親眼見到校園宣布全員撤離的那一刻,雖然後來證明是虛驚一場,但對於這個三年前才飽受爆炸案驚懼的城市來說,那股肅殺氣氛卻是讓我們印象無比深刻。

我不知道導演和男主角會不會四度合作,但萬一真有他們四度合作的電影,我肯定會跑去電影院看,因為我這次在戲院看「愛國者行動」的感覺,和我在家裡看「怒火地平線」DVD的感覺真是差太多了!

以敘事步調來說,「愛國者行動」和「怒火地平線」其實相當接近,先用許多片中角色各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鋪陳出這個角色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但在片頭開端就採用這樣的敘事手法,其實是一個很大膽而可能並不討好的嘗試,因為觀眾在一開始其實並搞不清楚每個角色究竟誰是誰,而且也難以預測導演對這個角色這樣的鋪陳和劇情有什麼關係。簡單說,萬一觀眾一分神,可能會把這種敘事的安排視為瑣碎而枝節,因為我在家中看「怒火地平線」DVD時就是這種感覺,而我自認自己還不算是一個太容易分神的觀眾。

看完「愛國者行動」之後,我發現我自己之前沒去電影院看「怒火地平線」的選擇是完完全全的錯了!看大銀幕不應該只為了聲光效果,它還給你另一個聚精會神而認真看電影每個細節的機會。以「愛國者行動」來說,當片中一對愛侶派屈克和潔西卡在床上相擁而眠時,當鏡頭帶到他倆纏繞交疊的雙腿時,我並不知道那正是他們之後在爆炸發生時所失去的腿。他們或許失去了珍貴的腿,但他們還有彼此,以及一個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派屈克裝上義肢、而在兩年後跑完了波士頓馬拉松;當電影重現這一幕時,我真的很想起立為他們鼓掌,而少了導演先前這樣細緻的鋪陳,不熟悉這場爆炸案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有那麼深刻的感動。


另一個在前面鋪陳之處,是MIT麻省理工學院校警在追求校內一個華裔女學生的過程。安排這一段,讓我們感到那位校警是一個有感情、也有溫度的年輕人,正有大好的人生等著他。也是因為如此,當兩名爆炸案嫌犯逃亡而企圖找上他搶槍時,這位校警被多次槍擊、卻連斷氣了都不讓爆炸案嫌犯把槍搶走時,鏡頭平舖直述而不煽情,但你依然會為他無限唏噓。尤其是對照兩名嫌犯之後困獸猶鬥的造成大量圍捕警力的傷亡時,電影院中的我也不免在想,若是那位校警中彈後就任由他們把槍搶走,擁有更多武力的嫌犯還會造成多少傷亡?會不會就讓他們逃脫而跑到紐約去再引爆另一枚炸彈?

每個人說故事的方法不同,但我們不見得需要都只用同一種方法說故事。

尤其是在當下一股全球都被恐攻威脅的氣勢下,描寫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愛國者行動」值得一看之處還很多,我就留待各位自己去電影院慢慢欣賞而不再劇透,且讓我直接切入三點心得:

1.  從掌握對手到影響情緒。經過調查後,這次波士頓的爆炸案是由一對來自車臣的兄弟所為。當調查單位掌握兩人身份後,這對有宗教狂熱並預謀犯案的兄弟步上逃亡之路。

接下來,調查單位找到了那個哥哥的太太和女兒。出乎意料的是,那個篤信伊斯蘭教而認同丈夫犯案動機的太太,居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但她也同樣希望自己的祖國付出代價。

接下來的偵訊,有許多值得我們在談判中應用的手法,包括大量運用對那位妻子的背景了解來試圖突破她的心房,希望藉由她對女兒的關愛而創造出談判空間,以及圍上頭巾和講相同語言的同理心應用步數。可以看的出來,那個既非FBI、也非警方的神祕偵訊小組,的確有相當的準備及一流的談判功力。

若已經看過這部片子的人,一定會問我說,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這場偵訊依然無法讓暴徒的妻子吐實?當他們已經能夠如此掌握對手且善用許多擾亂對方情緒的技巧、卻依然無法奏效時,我認為關鍵有兩個:一個是說太多而沒有給對方講的機會,我了解這是為了擾亂對方情緒而刻意讓對方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但這同時也犯了談判需要善於傾聽的大忌;另一個重點則是所有談判的金科玉律,那就是要針對對方的價值觀和立場進行談判,若把談判的重點放在改變談判對手的價值觀,你無可避免地將面臨挫敗。

那麼,該怎麼做呢?看看片中FBI為何最後被迫釋出嫌犯照片吧!當持不同意見的警方怎麼都說服不了FBI時,突然照片就被洩出給媒體了。借助另一方的外力創造一個對方無法應付的情勢,順便再加上時限設定的時間壓力,能順利化解的對手只怕不多。

2.  避免犯錯的機會。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當你的一念之差可能會讓自己喪命時,你還能縱容自己犯下愚蠢的錯誤嗎?

我經常跟課堂上的每位學員說,你很難因為上了談判桌做對什麼而談判成功,但你卻很可能因為在談判桌上犯了錯而輸掉一場談判。所以,談判的贏家未必會是擁有最多資源的人,而可能會是錯誤最少的那個人。

在「愛國者行動」中,最能體會這點的人,應該是被暴徒兄弟在逃亡中挾持一個多小時的華人孟盾。

相信每個去看這部電影的人、看到這一部時,肯定會覺得自己平常應該要低調,因為暴徒兄弟隨機選上孟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孟盾開著一台新買的賓士休旅車,而那對兄弟在既要換車、又要搶錢的想法下,找上了倒楣的孟盾,還順便把他當做人質。

片中的孟盾緊張的不得了,但他知道,他那時面臨到的可是一場生死談判,他的任何一步或任何一句回答,都可能讓自己成為談判中的輸家,而這場談判輸家的下場就是喪命。

他在片中的表現並非完美無缺,但也因為這樣才更顯得真實。我們雖然誰都不想哪天倒楣淪落到被挾持為人質的機會,但孟盾卻有幾個動作值得我們觀察和學習,因為那些動作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其他談判也同樣適用:(1) 思考之後再把話說出口、(2) 懂得害怕和示弱,才能降低對方的戒心、(3) 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又或者是還弄不清楚情況時,試著不要激怒對方、(4) 認真觀察,把握每一個值得利用的機會。


同樣是被挾持的人質,我覺得孟盾在片中的表現甚至比「金錢怪獸」中的喬治克隆尼更勝一籌,也難怪他最後能成功逃脫,並且成為警方後來能追捕到那兩兄弟的關鍵。

3.  面對命運的打擊。開頭時提到的派屈克和潔西卡,是真實世界中存在的人物,他們大可以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厄運自怨自艾,但他們選擇重新站起來,就像許許多多相信「堅強波士頓」(Boston Strong)這個精神的人一樣。


看到這一段,我真的滿滿感動,因為當很多人選擇放棄的同時,我們也同時看到很多人願意面對並選擇重新站起來。面對生命中許多的不幸或不公,我們真的只能選擇抱怨、或選擇漠視並忘記嗎?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讓自己面對這種打擊,並且用大無畏的正面力量來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機會。感謝派屈克和潔西卡,以及許許多多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後重新站起來的人們,你們不但值得祝福,更值得學習。


延伸閱讀之一:「怒火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 別用猜測來代替戰略,永遠用最好的準備來面對最壞的打算

延伸閱讀之二:從「金錢怪獸」(Money Monster)看談判成功的要素

延伸閱讀之三:當你把心封閉起來,受傷的心並不會痊癒 ──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