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進修該投資多少成本?其實這從來不是你有多少錢的問題,而在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那天看到一篇Xdite的文章,提到進修該有的投資,而且是實際金錢上的投資,而還先不提到時間和精力上的投資。

他説,他從出社會到現在對進修的習慣,和一般人所謂「(收入-必要開銷)X10% = 最低進修費用」大不相同;Xdite的做法是反過來的:「(收入-進修費用) = 真正可花用收入」。(連結點此

我對Xdite這樣的理念相當敬佩。要知道,Xdite博覽群籍的用功之深、以及解構問題的能力之強,常人根本難以望其項背。我自己絶不是個思考慢的人了,但每次和Xdite交談,總覺得一不專心就很難跟上他的思考速度,這種狀況可不是時常會在我身上發生的。假如厲害如他都那麼看重進修這回事,一般人又怎麼能把進修視若等閒之事?

另一點讓我敬佩的是,他從一出社會就有如此體認。想想我自己剛開始工作時,哪有他這樣的遠見?每天只有戰戰兢兢的工作而已。光從那麼早就有如此正確的認知,那更是遠勝於我了。

Xdite的這篇文章在FB好友間引起許多轉載分享及討論,其中另外一位見識廣博的好友斌哥一篇發文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連結點此)。

斌哥提到,他自己的最低進修費用是20%起跳。我不知道他指的是稅前還是稅後,但即使用稅後來算,等於一個稅後月收入若是5萬的人,每個月要掏1萬出來進修。這有多難呢?放眼周遭許多人,我想會這樣做的人恐怕少於1%。

我格外喜歡斌哥提到的一個概念:若把個人當做一家企業,而一家企業若願意用本身盈餘的10%~20%用在創新或產業升級上,花個5年時間,營業效率或產品服務都可望翻個兩番而到一個新的水平。

回應一下斌哥:萬一任何一家企業願意做這樣的投資,應該用不著5年就能翻上兩番了。它本身的營業效率或產品服務用不著真的超過原來的兩倍效能,單憑這種前瞻的概念,它不只能夠超前對手、而且能夠擊垮對手。

回到個人面上,斌哥說的好:「儲蓄、投資什麼的,都其次了。本業衝上去,後面多的是機會可以累積資金。」

我自己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萬8,扣掉在台北租房子的錢,我每晚幾乎都去吃同一家麵店,而且當然吃不起牛肉麵;只有在週末才可以放肆一下,能夠切個滷蛋或豆干來配。

像我這樣一開始一年只賺40萬上下的人肯定不少,但問題不在於你當時一年賺多少,而在於十年後你想要一年賺到多少?

跟很多周遭出類拔萃的朋友相比,我在賺錢這方面算是相當憨慢的了。但在我職場生涯的後幾年中,我任何一年的年薪、都讓我生涯前十年的收入總和看起來像個笑話。也就是説,別談什麼投資理財或甚至繼承祖產,萬一你工作十年後的年薪沒有你第一年工作年薪的10倍,你若不是懷才不遇,千萬別跟我説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強,否則我只會當做你自我感覺太過良好。

賺錢不應該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但若你真的想要賺錢,你卻不由投資自己做起,那恐怕只能每週勤買大樂透和威力彩搏一搏了。

説老實話,我跟Xdite或斌哥他們這些很早就有遠見的人不同,在我職業生涯的一開始,我其實是沒有花錢進修一些專業課程上的。

然而,我自己都無法忍受自己不能快速升級。工作了幾年後,我毅然決然地辭去了一份前景不錯的工作,跑到美國去唸書。

做出這個決定時,我遇到了不少質疑。就連家𥚃的長輩都對我「你要辭掉一個這麼有名公司的主管職,還要放棄百萬年薪,你在想什麼?」

沒有任何經濟援助當後盾的情況下,我還是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我那時剛結婚,我太太原本想留在國內繼續工作的,但實在捨不得離開我,在我出發前夕改變了主意。於是,一對剛結為連理的小情侶,就開開心心的手牽手出國唸書了。

渡過了相當艱苦的兩年,滿屋子都是二手家具、有的還是從垃圾堆中撿來的;每天吃的比我剛工作時還慘,經常要去超市撿一些要過期的食材來吃。即使如此,我們在出國一年後就山窮水盡了,要不是使出一談就贏的功夫拿到無中生有的獎學金和研究助理的工作,我肯定無法以第一名畢業,也無法在我協助的顧問案中,讓美國當地的企業客戶搶下業績10倍的大訂單。

一回國後,我根本也無法考量最小進修費用這回事,因為我的小孩不久後就出生了,加上之前的貸款,在一個陌生業界重新當新鮮人的我,根本連月光族都不足以形容我當時的窘境,因為我每個月一發薪那天就幾乎把帳戶領空了去繳錢,若不是太太還在工作,我們根本撐不下去。

所以我很認同斌哥定期定額投資在進修的看法,因為像我前幾年忽略短期進修的情況下、一口氣來個大進修的這種做法,其實風險和失敗的機率都是相當高的。

而且,每種進修都應該要有特定的目的,而我當時的選擇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之前有一位房仲業的優秀年輕朋友跟我説,他想要去唸個EMBA。我原本以為他想要獲得一個較高的學位,又或者是想要拓展不同的人脈以幫助他的房仲本業,但他卻說不是;他其實想要轉行,而他認為一個EMBA的經驗,可以充實他的理論基礎。

別以為我會認為理論基礎不重要,但當我接著問他,為何需要更深的理論基礎才有助他轉行時,這位年輕人居然跟我説,他覺得他在實務經驗中的歷練無法被不同行業的人接受或採納,所以他想藉著去唸EMBA的機會「重新思索」自己的未來。

我當場正色跟他說,萬一他的實務經驗無法被不同業界的人接受採納,那其實是因為他做的還不夠好或不夠紮實,而跟學校唸的理論基礎沒有多大關係。這句話出自於一個之前就轉戰五個不同業界、而且學習曲線夠短而都混得不錯的人之口,我想多少是有一點説服力的。

況且,我最不能接受的其實是他想要藉著外力去「重新思索」。少年,假如你此刻都沒有好好思索而做出一個人生的決定,你真以為加了學業壓力後就更能思考清楚嗎?

進修,無疑的是一項重要的投資,而且不只是金錢上的投資,更是時間和精力的投資。相較於金錢,我們的時間其實更加值錢;時間很珍貴?萬一失去了精力和健康,你只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坐看人生空轉。

就在去年,我跑去哈佛進修談判學程,單單學費加機票住宿,就花了我幾十萬;更可怕的是,超過半個月去進修、而不在國內幫別人上課,知道行情的人就清楚,我的機會成本是以百萬元計。

以現在做為一個講師的收入來說,這樣的開銷其實真不是一筆小數目。那我又為什麼要去呢?因為哈佛或許也已經沒有什麼新的東西讓我學了,但我渴望一個和世界各國菁英相互討教的機會,我也渴望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對我來說,讓自己保持銳利和獲得肯定的機會,是再多金錢都很難比得上的。

別以為只有哈佛才會引起我的興趣。過去幾年來,我每年大概會上4~5次不同的課程,從為期10週而週週要上的課程,到單一主題而為期1~2天的都有,而這還不包括我的閱讀和線上進修等其他形式的學習。

當然,純以實體進修課程來說,我自己的頻率和時數,都還遠低於周遭很多更熱心進取的朋友。不過那純粹是因為個人吸收轉化能力有限的原因,平均每季約一次的量,對我來說更能有效吸收並應用在實際的選擇,但那也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同樣未必適用於每個人。

相較於投資的金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一個人願意向上的企圖心和行動力。你未必需要砸大錢來證明自己的行動力,但當你若自甘於讓自己停滯不前,再多的銀行存款也無法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

首尾呼應,就再拿Xdite的話來做個總結吧!

一開始工作就願意投資33%的收入在進修的Xdite,現在卻花的遠遠少於33%了。為什麼呢?其實他投資在進修上的總額無疑是更高的,但由於他的收入今非昔比,當然百分比就大幅下降了;他謙稱說「10%以下」,但我忍不住想說,1%也算10%以下,重點不是他捨不得投資那麼多錢,而是以他今時今日的收入而言,大概不會再有什麼樣的進修讓他花的到33%了⋯。

你想要讓自己的財富累積和見識等級都能更上一層樓?Xdite把進修費用優先於生活必需成本的思考,或許正能給你一些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