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某位網路大神cue到我,總覺得自己該回應一下,以免失禮。我的意見其實很單純:我未必支持Uber台灣這家公司,但我無比歡迎專車或網路叫車這種新經濟模式,連帶包括Airbnb和其他共享經濟的新模式,我都很樂意支持。
下一個問題是,台灣的政府願意跟Uber談判嗎?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如何,我認為政府其實沒有給Uber太多選擇;然而,我必須要持平的說,假如真把Uber和政府之間的角力當做一場談判,Uber顯然也笨的可以,絲毫不懂該如何談判。
首先,Uber在台灣選擇的策略,顯然是要把消費者的支持和喜好當作籌碼,逼政府就範而就地合法。
我是個百分之百支持市場經濟的人,我認為台灣多數的問題,其實來自於我們不是個自由市場。然而,對Uber來說,若把爭取顧客的認同和支持當作行銷策略或公司的根本原則,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它若把這種認同或支持,當做自己最大甚至唯一的籌碼,那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我們政府最不在意的其實就是民意所趨及消費者權益,你拿一個對方只有表面上會在意的東西當做自己最大的籌碼,焉能不敗?
再者,在談判中,很少有只關乎談判雙方的情況發生,一定會有一些第三方,而且鮮少是「公正的」第三方;在這個事例中,那個第三方就是舊有的計程車業者。要嘛你就拉攏政府後再去跟計程車者談,要嘛你就先拉攏計程車業者後再去跟政府談,在籌碼有限的情況下,你同時跟兩邊宣戰,你覺得勝算會有多少?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宗明義就說,我對Uber的退出毫不意外。
很多人大罵政府開倒車而阻礙了創新的腳步,我實在不想跟風而因為這件事而加入罵政府的行列。不代表我支持政府這樣的做法,而是我們的政府該優先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偏重財團而不敢對很多大企業開鍘、疊床架屋而公務效率低落、許多不該花的預算持續不斷的亂花一氣…我們根本不用奢望要如何創新而跟上時代的腳步,光想想這些幾十年不變的老問題若能設法減輕(我還不敢用「解決」二字),我們大概就該開心的求神拜佛了吧!
簡單說,我完全不期待政府能創造一個足以推動新經濟的環境,我也奉勸大家不用痴心妄想。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其他業者跳出來擁抱這個商機?政府或現行法規的確有許多限制,但我們的強項之一,不就是鑽出一條生路來殺出重圍嗎?既然看到這個市場的確有前景,怎麼不會有其他本國或外國業者也來搞個叫車平台?
即使在Uber退出台灣市場之前,Uber在很多國家也從來不是沒有同類型的競爭者,包括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中國的滴滴或神州。台灣或許沒有那個市場讓多家不同網路叫車業者同時生存,但當Uber不玩了之際,你告訴我說我們只能走傳統小黃的回頭路,你叫我怎麼相信?
看到一篇報導,不少Uber司機大吐苦水而人心惶惶。在那篇報導中,許多人後來轉為全職的Uber司機,一個月收入據說有6、7萬元,是他們原來正職工作的近2倍強,加上更彈性自由的工作型態而不用看老闆臉色,所以他們乾脆把開Uber當做正職。
我對那篇報導並不存疑,因為我自己就曾經在台中搭到過一趟好有禮貌的年輕人開的Uber,我上車時聞到濃濃的全新皮革味,順口問了一下,果然發現那是台剛交車不到兩個禮拜的新車,而那位年輕人真的是專門買台新車來全職當Uber司機的。
可想而知,在那篇報導中,生計受到影響的Uber司機無不大罵政府不夠開放,但他們同樣也抱怨Uber說走就走而不顧他們死活。文末,還有幾個司機殷切的期盼Uber將來會回心轉意,重返台灣市場。
我不覺得Uber會重返台灣市場,我甚至不覺得Uber即使重返台灣市場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發展;但我從那篇報導所看到機會的是,現在有一批司機正在等待有人給他們工作,而且我們周遭有一大群消費者,已經被Uber教育好了而等著合適的網路叫車服務,只要有任何一個能投出曲球而規避符合現行法規的新興平台業者出現,它同時可以獲得服務提供者和服務使用者兩大塊族群,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嗎?
會不會嗅出我的感想中對Uber有些不友善?別擔心,我到其他國家時,還是會選搭Uber的,因為我確實喜歡這種型態的服務和所能帶來的好處。但對Uber台灣而言呢?之前的糟糕經驗(之前的不良經驗請點此),讓我其實還蠻慶幸它能關門大吉的;萬一Uber繼續經營下去,以台灣的市場規模來說,可能容不下另一家同性質的網路叫車平台,而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管理不良的Uber很可能會沒有改善服務的動力。
不要因為一次的糟糕經驗就否定台灣的Uber這家公司?很不幸的要跟各位說,我選擇寫出來其中一次的糟糕經驗,不代表我只遇過一次的不良經驗;能把顧客放鳥而事後毫不回應,我不相信它在乘客安全或許多人關切的繳稅問題上會有多少令人安心的保障。想要聽一個對比嗎?在Uber進入台灣之前,我曾經打過3次客訴電話給台灣大車隊,而在Uber已經進入台灣時,我又打了另外2次客訴電話給台灣大車隊。結果呢?前後5次台灣大車隊都給了我還算OK的回應及後續處理。所謂OK,就是未必高度滿意、但卻起碼能夠接受的結果。就我的經驗來看,一個是事後幾度反映而沒有回應的Uber,另一個是起碼每回都沒有虛應故事的小黃業者,就算後者只能拿到70分,但對應我認為在服務缺失補救上0分的Uber,我跟許多Uber支持者的經驗和觀感其實是有一段差距的。
傳統的計程車業者能否轉型而能承接這股商機呢?我覺得不但它們會有這個機會、而且它們理應要有這個企圖心,因為市場需求顯然就擺在那裏。
我曾經和一位偶遇的計程車司機聊過,大家詬病的傳統小黃司機缺點,這位仁兄一樣沒少:車又髒又舊、還充斥著他本人留下的煙味;全程叨唸不休,而且車也開得相當隨興,對乘客和路上的其他人車都帶來很大的風險。我用很客氣的口氣和他聊聊這些狀況,他或許看出來我沒有惡意、又或者他本人也不是壞人,他用無奈的口氣跟我說,「我就是甘苦人啊!要不然我還能怎麼辦?」
很多傳統的小黃司機,或許當初真是迫於生活無奈,才來做這一行。我可以理解他們之中的有些人無力在短期內改善硬體設備,但我很遺憾地要跟他們說,不是每一位計程車司機都像他們一樣,用過去的失敗當作今天持續沉淪的藉口。
當了一個講師之後,由於我得四處搭車去上課,我遇到的計程車司機更多了。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其實年紀已經不小了,開計程車也已經開了一、二十年。上了他們的車,不但整齊清潔,而且司機本人還彬彬有禮,態度之禮貌和服務周到的程度,恐怕會讓很多空服員都覺得汗顏。
同樣的,我也很喜歡和他們聊聊。我發現,他們當初來開計程車時,和前面那群大家並不喜歡的司機一樣,都是因為生活所逼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做。但是,他們願意精進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上用心;雖然未必念過很多書,但他們依然盡可能的找出方法,讓顧客坐上車的享受和舒適感能夠提升。於是,一、二十年過去了,他們不但把孩子拉拔大了,還有人累積了不只一間房子的資產。
在我看來,傳統計程車模式並不該是所有司機的原罪,之中有很多其實並不年輕的司機,早知道該如何適應時代潮流而轉變自己。當我們老是用Uber一定又新又好、而小黃一定既老舊又服務不良的二分法來談Uber相關議題時,其實那並不是完整的事實。
別再只把責任或期望放在政府身上了,台灣還有沒有創新的希望,若我們還指望著政府能幫我們做些什麼,或許我們自己也不夠資格享用什麼創新帶來的好處。對我來說,我對這塊土地還有信心,我相信一定還有人能突破障礙而提供我們需要的服務,而勝利的果實終將為不怕失敗的勇者所享有。
延伸閱讀之一:一年後重遊北京,吸引我的不再是長城或故宮,而是他們求新求變的活躍競爭力
延伸閱讀之二:「用服務精神,爭取第二次生意的機會」一位讓我領悟良多的計程車司機
延伸閱讀之三:從Uber司機得到的三點啟示
延伸閱讀之四:我的Airbnb初體驗
參考連結之一:另一篇Uber 在各國面臨的法規問題相關報導
參考連結之二:從 Airbnb 說起,整天喊著顛覆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在紐約踢了大鐵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