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生命是有層次的,一層一層剝開後,每一片回憶都會讓人流淚──我看林立青《做工的人》

生命是有層次的,一層一層剝開後,每一片回憶都會讓人流淚。

看完《做工的人》這本書後,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作者林立青在現場監工10年,他從工地第一手觀察寫下的這本書,字字真實而毫不做作、但又讓人刻骨銘心,彷彿讓人親臨現場般感受到工地的粉塵刺鼻或艱困難耐的工作環境──但是,即使再揪心,對我們這種一天粗工都沒做過的人,真能感同身受嗎?我想是很困難的。

更何況,工地雖然工作粗重而又工作條件嚴苛,但外面的社會環境對於這群社會底層的工作者卻可能更充滿歧視而更不友善。看完這本書,真的有一股沉重的壓力壟罩在心頭,因為對這群做工的人來說,銀行申貸下不來、健保被鎖卡、公務人員刁難等等困境的限制之下,最慘的還不只是眼前的日子天天難過天天過,而是一種未來也難以翻身的無奈。

我媽媽出身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靠著我的阿公做木工養家,她和幾個妹妹到國中就沒書可念了,因為我阿公覺得只有男孩子可以去念書。但兩個舅舅多念了幾年之後,雖然找到了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但也從來沒能成為一個上班族,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找不到這樣的工作。

有一陣子,我媽媽在紡織廠當女工,每天要加班到晚上十點後才到家,只因為這樣能多賺一點加班費。回到家,她還要把一大堆整理完才能休息,隔天一大清早就又要出門去上班。

她很快就意識到,即使沒有學歷、也沒有什麼職場技能,但她的一輩子不能就這樣下去,她的小孩也不能跟著她就這樣一輩子下去,於是她決定要脫離沒有未來的工廠生涯。她跑去一家貿易公司當小助理,什麼打雜的活都來、會和不會的工作都學著做;下班後,她還把她已經不夠用的薪水拿去YMCA學日語,因為當時的她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那家貿易公司的老闆一樣,跟日本人做生意。沒有學過會計、也沒有學過國貿,但樂觀的她覺得自己一定學得會,每天咬著牙努力著。

出乎意料的,她的幻想居然成真了!10年之後,她真的開起自己的貿易公司,不但真的接到日本客戶的單子,而且不只就近在台灣的工廠下單,她還能自己去大陸、越南、印尼接洽工廠並談成生意。我媽媽的日語現在很流利了,但她的英文還是很破;我之後到一家國際快遞公司服務,對於海關業務及進出口也多少有一點了解。但英文程度不佳的她,對於全英文的報關用語和流程卻如此家珍,讓我當場汗顏自己念那麼多書、到底念到哪裡去。在那幾年景氣好的時候,一家沒幾個人的小小貿易公司,居然也有幾億元的營業額,看起來她好像苦盡甘來了。

沒想到,畢竟沒有完整商業歷練的她,太聽信周遭親友的話而亂做投資,後來生意垮了,還揹了一屁股債務。但她還是很樂天,覺得自己很幸運,起碼能夠自力更生而圖個溫飽。

很多人看到我爸爸時,都知道他在退休前是從工廠廠長出身而一路晉升的高階幹部。但我爸爸常常跟我開玩笑的說,我是喝鐵路局奶水長大的,因為當我出生時,我爸爸正在鐵路局上班。

在鐵路局上班,聽起來也不錯,是嗎?但他不是在車站負責賣票或剪票的,工專沒讀完的他,後來才跟我說,其實他在鐵路局幹的都是體力活,每天做的是翻鐵砂的工作;有次實在太累了,還在坐火車回家時因為打盹而掉下火車,頭還因此摔出一個大洞。

也實在是因為鐵路局的薪資太低了,實在養不活一家,他才決定轉行加入私人企業,就從工廠做起,希望能靠著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好的待遇。

對我來說,從小我看到的生活就是一個「窮」字。我太太看到我嬰兒時的照片,總是笑我說,「你怎麼那麼胖啊!」因為她看到照片中是一個渾身圓滾滾的可愛嬰兒。嬰兒的臉圓滾滾的不稀奇,但怎麼身體也那麼圓呢?原來,不是我營養太好,而是我根本沒有外面買的嬰兒服可穿,我的衣服全是用我奶奶幫人做衣服剩下來的布一片片縫起來的,但那些布對嬰兒太薄而不夠暖,所以我身上總是穿著四五件拼拼湊湊的衣服包著,也難怪看起來圓滾滾的。

對我來說,貧窮的生活是一種常態,我甚至習慣到沒有一點不喜歡,而努力工作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種必然,我甚至在知道工作應該要有意義之前,就覺得努力工作是一種宿命的必然,就像呼吸喝水一樣,是維持我們活下去的必要條件。

只可惜,我後來發現,努力工作或許能讓你得到溫飽,但無法保證你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不保證這個世界會對你公平。

從小到大,我看到我的爺爺奶奶總是客客氣氣的對人,別人不但不見得會給我們好臉色看,甚至有過因為看我們窮、就當面大聲訕笑的。看到《做工的人》這本書,我不禁在想,我們雖然窮、但總算節儉度日也過得去了,但那些工作和收入更沒有保障的人,他們面對的又會是什麼待遇呢?

不只如此,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一棟我們一家住了50年的老房子,後來就在政府強制遷移下拆掉了,而他們美其名為「徵收費」的金額、卻根本只是搬遷費的水準而已。但一群對法律似懂非懂的居民、覺得政府的公務單位講的一定是對的,同時心裡還隱藏著若是不從則可能會被政府千方百計刁難的顧慮,就這樣任由所謂的政府把我們家夷為平地。據說,當時是為了讓一些政客炒地皮而想私下讓財團變成大樓開發,後來好像是因為無法把全部的土地所有權人擺平,所以雖然房子已經拆了那麼多年,但現在原址卻變成一片公園,還是無法進行商業開發。

對我來說,這些狗屁倒灶的事看多了,當作者在書中對公務單位頗有微詞時,我看了只想大聲叫好。我也不覺得每個公體系的人天生都是壞人,但當你們現在就在這個位置上時,你若是只能和一些只求圖個溫飽的人一樣、雙手一攤的對現況表示無奈,我奉勸你們全都該馬上辭職,因為當一個國家空轉而無法向前推動時,就代表你們的失職;無論你認為造成你們沒有施力點的原因是什麼,既然做不好自己的工作,那請不要死拖活賴的佔住一個位置在那裏領薪水;這個社會上能賺到一份薪水的其他工作還很多,而且許多其他工作領域有很多工作者甘願做不好就讓老闆另請高明了,我不了解為什麼在公務體系謀生的人做不到。

這也是我為什麼後來會那麼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在談判方面還特地下了苦工。再有人想來侵門踏戶,你最好考慮清楚:你真的會想要來惹我嗎?

很感謝有人願意寫出《做工的人》這樣從另一個觀點看這個社會的好書,因為一個社會畢竟是由很多不同人所組成的,而那些靠著勞力維生的人也值得被看見。

我自己遠遠不能體會勞動階級的辛苦和無奈,還差得遠了,但那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關心。對周遭很多每天聽著「得到」app和高倡知識無價的朋友來說,我希望大家不僅能讀讀這本書,還能看看我們周遭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一群人,因為精進自己固然很重要,但若整個社會不能提升,我們大家都還是會在同一團爛泥沼中。他們中的有些人有他們結構性的無奈,甚至無奈到必須倚賴喝酒和吸毒麻醉自己──不是因為心理不夠堅強,而可能是因為生理上的痛楚和無助。

這跟什麼翻轉無關,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名詞,社會上本來就存在著許多不同階級。面對許多社會底層的人來說,我們真能容許這個社會充滿著對他們的不公和不義嗎?房子總是要有人去蓋的,而那個工作必然很辛苦,但我們能夠坐視建商和財團繼續靠著剝削勞工階級而發大財嗎?

書中另外提到的一點,是我們對於外勞和外配的歧視。所以,我們大方承認吧!我們的社會不但充滿著有錢人對沒錢人的歧視、自認為上等人的對一般人的歧視,還有許許多多對那些「非我族類」的歧視。

我不覺得我們該追求世界大同而人人平等,因為那未免太不切實際了。但假如一個社會中不能翻身的底層階級愈來愈多,你覺得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