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練習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如何說出一個好故事?

這幾天,有一則影片在FB上廣為流傳,光是我自己的臉友中,分享這則影片的人數就超過兩位數。我還特別檢視了一下,分享的這些臉友中,有很多人是分屬於好幾個不同交友圈的,也就是說,這不像是某個大家都去參加的活動或共同認識的人所因而產生的共鳴,而真的是讓很多人產生了不同的感覺,於是才會獲得那麼熱情的分享。

這個影片在講什麼?老實說,我根本不在乎他講些什麼,因為想要知道他講了些什麼,你自己點進影片的連結就能知道(影片連結點此)。我真正覺得厲害的,是他究竟是怎麼講的。

之前,才有很多共學的朋友,與我一起討論如何說出一個好故事。我們交換了很多意見,但我直到今天才發現,早知道有這則影片,那當初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因為許多說故事的基本技巧,你只要看完這則影片,大概就可以完全通曉了。

看一遍還看不出來特別之處的話,怎麼辦?那就看個五遍、看個十遍吧!我看完這則影片後,只有佩服,因為就說故事的技巧來說,這則影片真的就是那麼值得一看。

可別被「基本技巧」中的「基本」二字給誤導了。有太多人本身有個很好的故事,但卻因為在說故事的「基本」技巧上犯了錯,所以整個故事毀於一旦。


在看我接下去的說明之前,你若還沒看完那則影片,建議你先點進去把它看完,否則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說些什麼。純看文字,你甚至可能會像故事中的神射手一樣,會預設立場的對我的看法說,「這些不都是老生常談嗎?幹嘛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分析它?」你若這樣想,那我可以告訴你,接下來的每個字所提到的觀念,的確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重點從來就不是知道,而是做到。

影片中的主講者就做到了,而且是種舉重若輕地就完成了。在我看來,他的瑕疵遠比我自己即使練習過後能做到的還要少,但他又流暢自在地看起來不像是事前把每一個動作都預先設計排練。無論是否真有設計排練,重點是看起來流暢自在的不像經過排練,這才真的高桿。

幾個基本但有效的技法元素,容我為各位解構如下:

1.  手勢。手勢及肢體動作可以加強公眾演講的效果,這點大概沒什麼人不知道。然而,一般來說,我們會希望自己的手勢或肢體動作恰到好處,也就是既能有力而準確,但卻不宜過多而讓聽眾分心。但這位講者好厲害,他幾乎每一句都帶著手勢,但每個手勢都能帶動全場氣氛而不多餘。我自己上課時經常也有很多手勢,但我自己回頭看看現場錄影時,卻會覺得自己的手是有些太過多餘,完全是為了手勢而做手勢,對整個內容並沒有太多加分的效果。這位講者水準遠高過我,他的手勢夠多卻又恰如其分就算了,最厲害的是,即使做出夠大的手勢,他的身體卻不見一絲晃動,而他同時還可以轉到面對不同方向的觀眾,身體卻還依然很穩,這才真是大將之風。此外,我經常在上課時跟大家提到,手勢要能做到超過胸線以上,這位講者也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因為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手勢是做在胸線以下的。

2.  目光。目光注視全場,更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了。我們並沒有坐在台下,並無法現場觀察那位講者。但請注意那位講者從頭部到眼神的左右上下,不但老練到四處兼顧且順序準確但不死板,最出色的地方在於,透過這樣的左右上下擺動,即使他本人並不真能看到台下每一區,但台下每一區的聽眾都會感覺他在看著自己,而且是熱切地看著自己。

3.  表情。這點是我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同時也是許多東方講者可能不如西方講者來得明顯的部分。我覺得這位講者做得恰到好處,因為表情太誇張就不符主題了,但若面無表情或只能做到面帶微笑,那就無法用表情來襯托出自己的故事內容了。

4.  語調。起碼三種以上語調的純熟運用,非常值得學習。也許是因為本身語調的關係,他在做強調語句時,音調高的其實不讓我個人覺得十分悅耳,但卻那絲毫不影響他整個講演的效果。關鍵在於有變化,不只是語速和高低音的變化,而更是整個語調軟硬及咬字的變化。不害怕運用常人在大型講演時不那個常用的氣音、在請求語句時用降音調 + 拉長音 + 圓滑吐氣 + 語速變慢的綜合變化(而且是和前句反差甚大的變化)來創造出有誠意的祈求效果,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5.  停頓。要讓語調的力量極大化,停頓的運用,就能把講者區分成專家級和神級間的不同。尤其是後半段的停頓運用,語氣愈流暢自然,停頓運用的反而就愈趨大膽,效果之佳,相信看過影片的朋友都可以明白。

6.  接下來呢?要讓一個故事,從聽過就忘的故事,變成一個出色而發人深省的故事,重點不是故事讓人要能多感動,而是要能讓聽眾了解,這個故事接下來要帶給大家的正面意義與啟發。影片中的故事力厲害之處在於,講者在中段就直接用「接下來的問題是,你練習什麼?」來告訴大家「接下來呢?」放在太後面,效果就淡了;用來破題,故事的高潮和節奏就會跟現在這則的效果很不一樣。

7.  前面講了很多說故事的技法,但那並不是指故事的內容不重要。仔細看看,講者前後多次運用了反差的故事橋段,才讓故事簡單中讓人難忘。不服氣的神射手和認為不過爾爾的賣油郎練習抱怨和練習喜悅、甚至是包裝在練習抱怨中的感動賞月和抱怨太暗,這些都是反差,而這些反差都會讓故事更生色。

8.  幽默。由全場的笑聲就不難發現,講者用幽默感引發了全場的共鳴。即使只有5分鐘,一昧說理或全盤訴諸感動,聽眾可能容易陷於疲乏,效果反而會打折扣。適時加入幽默的基調,才能更把全場的焦點抓回自己身上,也才更能擴大前一點所提到的反差效果。 很多人會說,所以每篇演講在撰稿設計時就要埋梗就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來說,埋梗不如幽默,這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超越埋梗的通盤設計,在知道感人或要強調的下一段出現之前,刻意設計一個會讓人不由得笑出來的段子,為的是要讓聽眾把注意力放在之後反差更大的重點;另一種則完全反過來,不用預先設計,讓自己的幽默自然而然地在某個全場氣氛夠好的適切之處流洩出來,意思是倘若場子的情況不如預期,即使笑點很好,說還不如不說時,就不用為了幽默而幽默兩者不相互衝突,甚至可以在同一場中交互運用
 
 
 

不到5分鐘的演說,我們根本不知道講者是誰,但依然可以引起很大的迴響。這不是說出影響力,什麼才是說出影響力?

礙於篇幅所限,我在上面舉出了8點。雖然8點已經是驚人的多了,但若是要的話,我還可以舉出第9點、第10點、甚至更多。

更驚人的是,他開場所用的故事,是一個我們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很多人甚至聽到不要再聽了;而且,他沒有運用投影片,也沒有運用任何道具。試想,我們自己若同樣用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來開場,沒有炫目的投影片和任何道具來輔助,可以信手拈來就達到同樣的效果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