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巧,另外有一位朋友,最近要參加一場大型演講活動。當他來問我有關如何用手勢強化故事張力的技巧時,我也很直接的跟他說,不用擔心手勢的問題,那些都是枝微末節,好好把自己的故事說好最重要。
沉澱了幾天之後,我突然驚覺,不管是文章開頭那位朋友、或是我自己,會不會把話說了太死了一些?所謂手勢、速度、走位、甚至語調等相關技巧都不重要的見解,會不會讓很多準備上台的朋友反而誤入歧途?
前幾天,去聽了一個演講活動,由好幾位講者輪番上台暢談不同題目。其實,無論就幾位講者本身的專業,抑或是他們人生的閱歷及上台的經驗,我都有很多地方得向他們學習。因此,後面的這些觀感,不代表我自己認為自己的見解有多麼獨到,而只是單純從一位台下聽眾的角度抒發感想。
對我來說,當天的那場演講,我最大的心得是「可惜」二字。
容我先將前面的段落和這個演講加以連結:假如能夠在手勢、速度、走位、甚至語調等相關技巧上加強的話,整場演講一定會生色許多。
之前曾經任職過國家太空中心及工研院電通所的吳作樂博士,你若由口齒清晰度或語速的角度來看,甚至再接著看手勢、姿勢等等細節,你或許不覺得吳博士的台上表現有多麼突出。然而,即使超時了,他的演講還是贏得滿堂彩。為什麼?因為他不但有觀點,而且自然的展現出了他的個人特質,也進而征服了全場聽眾。
看看他那幾張說服力既強、且贏得全場注目的投影片,與其說是投影片,不如說是整理成圖表的統計數據而已,我周遭可能有上百位朋友可以拿同樣的資料做成起碼好上一倍的投影片,但從吳博士得到的滿場掌聲就知道,他不需要在投影片的設計和製作上再下更多功夫,一樣可以完美的說服全場聽眾。
許多人非常熱衷於投影片的設計與製作,熱衷到幾近一種狂熱的程度。當然,他們投注的心力並未白費,他們精心設計的投影片,常常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看了只有崇敬和讚嘆,不管內容講的是什麼,都覺得賞心悅目到一個可以當畫作來欣賞的程度。然而,精美的投影片,不會是故事的全部;簡單而甚至平凡的投影片設計,甚至根本連投影片都沒有,並不會影響到全場聽眾究竟會不會買帳,吳博士的演講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不想得罪人的話,我大可以言盡於此,或者可以媚俗的說,幾位講者的表現都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我若真的這樣說,那就不免是違心之論了。事實上,整場活動中,除了主持人和幾段中場的大師表演外,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我都如坐針氈,心裏的os竟是「為什麼台上那位仁兄會表現成這樣?」或是看著手錶心想「這場活動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
其中有一位講者,我特別感觸良多。他的故事背後的意涵令人動容,但正是因為那是一個從主題意識到許多內容都值得關注的故事,所以我才為那位講者覺得可惜。看到他的表現,我很想現場call out給我在今天這篇文章第一段提到的那位老同事:別再跟大家說手勢、語速、和聲調等技巧不重要了,對有些想要分享自己故事的人來說,倘若不在這些與全場建立連結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只是努力和自己的內心深處或靈魂對話的話,講出來的故事才更是慘不忍睹啊!
這位講者看起來做了很長足的準備,所以更讓我覺得可惜,因為他所呈現的效果,並不是發生了什麼失誤,而是他有意的想要這樣設計;他可能希望台下聽眾聽完了之後能感同身受,但我不確定是否每位聽眾都能在事後隔個幾天都還保有一份感動。
簡單舉出幾點:寫了太多稿子,聽起來容易讓人感到咬文嚼字;結構安排有問題,18分鐘的演講中,8分鐘過去了都還在鋪陳(還是他誤以為那些鋪陳,已經是自己故事的主體?);不知道運用停頓來強化語調的力量,以致於當他企圖用哽咽表達自己的心情激盪時,台下未必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
我沒有一一把這些建議寫下,不過我相信,若要認真寫的話,絕對可以寫個18點左右。我並不是要批評這位講者,反過來,我很替他可惜,因為我覺得他當天講的是一個我們都應該付諸更多關注的議題,倘若他知道該如何在很多技巧面加強的話,效果只怕會好個三、五倍還不只。
和我一樣在現場的人或許會說,不要太苛責年輕人了,他們能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很好,不能拿他們跟一些上台經驗豐富的老江湖比。對一些前輩來說,就算不比經驗,也起碼有更多人生累積出的深度。
這種論點,我並不陌生。但一則我不認為年輕是一種劣勢(在很多情況下,年輕甚至是一種本錢),再則我認為,每一位上台的人,不論年紀長幼、經驗深淺,就是要有責任掌握全場。這是一份專業,也是一份責任,跟年輕或經驗與否沒有關係。
況且,說故事一定是人生歷練多的人就贏嗎?我經常聽到另一種說法,講者的表達或演說技巧其次,但因為講者的底蘊夠,所以就能讓台下聽眾每個都覺得值回票價。
真的如此嗎?我們以當天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講者、義美食品高志明總經理來說,高總經理的學養兼備及能言善道先不用提,義美更是一個多數人認同的良心企業,高總經理當天講的食安相關主題,不僅他是個中翹楚而深具專業,而且是許多人關心而又切中時事熱門議題的主題。但我大膽的說一句,高總經理在整份簡報講完後,即席回答主持人問題的那一分鐘,風采和表現遠勝前面有投影片的18分鐘。為何如此?手勢、速度、走位、語調、甚至投影片設計等相關技巧,其實還是很重要。
以與前面提到的另一位講者同樣的概念來說,高總經理的這次演說,若能在相關技巧上再做調整的話,效果同樣可以好上加好。但兩者之間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高總經理對於這些技巧可能早就耳熟能詳,但知道並不等於做到,以當天的表現及我對高總經理的期待來說(我曾經訪問過許多企業家,我相信高總經理比起其他那些企業家來說,表達力只怕只會更高而不會更低),我誠心認為高總經理足以帶來更能震動全場的表現。
以與前面提到的另一位講者同樣的概念來說,高總經理的這次演說,若能在相關技巧上再做調整的話,效果同樣可以好上加好。但兩者之間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高總經理對於這些技巧可能早就耳熟能詳,但知道並不等於做到,以當天的表現及我對高總經理的期待來說(我曾經訪問過許多企業家,我相信高總經理比起其他那些企業家來說,表達力只怕只會更高而不會更低),我誠心認為高總經理足以帶來更能震動全場的表現。
相較之下,當天最讓我覺得神乎其技的,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沈時華小姐的演講。
她當天一上場,就讓我冒出一把冷汗。她雖然做出了區隔化(主動提到自己是當天唯一一位不用投影片的講者),也和之前的講者做出了連結,但她的開場卻勇敢的挑了個可能和全場有所隔閡的做法;邵氏電影公司時期的陳年往事?除了我和在場寥寥無幾的少數聽眾,多數現場的年輕朋友可能根本對邵氏不太了解或根本沒有興趣吧!
兵行險著,沒想到故事卻越來越引人入勝。說故事能說到這樣的地步,在短短的18分鐘之內,用一個多數聽眾不熟悉且未必感興趣的事件來當開頭,但接下來能一一的收服現場每位聽眾,這種效果實在太神了!當沈時華講完時,現場如雷的掌聲,真的能用掌聲不絕於耳來形容。我甚至想忘情的喊「Bravo!」,因為那已經不像只是場演講、而根本是一場出色的演出了。
沈時華那場演講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她徹底的達到了她當天出席的目的:讓自己製作的戲劇得到更多關注及讚嘆。我想,就算之前聽過那齣戲劇的人,當天之後可能會主動去搜尋「瑰寶1949」;之後由沈時華製作的戲劇,也肯定會得到更多聽眾以及他們周遭朋友的關注。不管是說故事、演講、或簡報,如果結尾的關鍵是想要「呼籲行動」的話,沈時華的這場演出不但確實達成這個目的,而且還用一種不落俗套而讓聽眾沒有負擔的方式完美達成。
在當天的幾位講者中,沈時華無疑是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語調運用上表現最突出的一位。很多人或許會想,她本來就是演員出身啊,這方面表現的好是正常的。
太多人強調靈魂、著重真誠。是的,發自靈魂深處的故事絕對最動人,但很多人似乎曲解了這個意思,把「真誠的表達自我」誤解為自顧自的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愛怎麼講就怎麼講,這樣就很難讓別人產生共鳴了。
延伸閱讀之一:從「練習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到隨時說好一個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延伸閱讀之二:練習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延伸閱讀之三:19個有靈魂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