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覺得很有興趣的另一個部分是,我的筆記抄得比人少,為何有時成績還比人好?
所以,今天接著與大家分享,就我自己的習慣而言,成人學習的三個方法。
首先要強調的是,這只是個人的習慣,未必適用於每個人。我相信許多人有更好的方法,例如昨天提到的鄧醫師-老鄧,以他的博聞強記,我的這三個方法就未必有用。但我相信,這些方法和體認,也許能為很多資質跟我一樣平凡、而又未必有耐心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參考。
對我來說,成人學習的三個方法分別是:「應用」、「啟發」、和「分享」。(有趣的是,三個方法和昨天的三個目的其實未必能相互對照,所以中間不見得有順序或因果關係)
1. 應用:
聽起來很簡單,但關鍵在時間點。我指的不是課上完「之後」,該怎麼拿去應用;我指的是在聽的「當下」,就要思考如何應用。
有一次,我去上保險權威鄭正一老師的課,當時一位之後和我愈來愈熟的同學說(她還在她的部落格提筆記錄了下來),她還來不及咀嚼完鄭正一老師的內容,我就已經接二連三地提問了。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聯想到,某些課堂上總有一些譁眾取寵的同學,為了出風頭或其他種種目的,總是喜歡在眾人面前發表他的高見。我知道我自己常常也會被人誤解成這種人,但我還是繼續厚著臉皮問下去。因為對我來說,互動式的學習是最快吸收的方式,而若有不懂的地方,當場弄懂、會比事後再想辦法搞懂容易得多。
就拿我昨天提到的在美國求學的日子來說,我和別人付一樣的學費,老實說,我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我的作風,但我若能把握每一分鐘的時間,弄懂我想了解的每一項觀點,我付的錢就更有價值。至於那些風度翩翩而羞於提問的同學們,我只好對他們說抱歉了,因為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會搶走你的發問時間,我也不在乎你是否能跟得上我和老師之間的對談進度,汰弱存強這種事情,不是要等到離開課堂才會發生。
現場發問的重點,除了釋疑解惑外,更重要的是當然是在那一刻就要想到該如何「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並不是唯一會這樣做的人,我的反應也沒有特別快,只是設法養成一種習慣而已。也就是說,只要你想做,而且不把時間浪費在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抄下來,你也可以做得到。
2. 啟發:
和「應用」比起來,「啟發」其實難的多。
「應用」其實只需要做到「舉例來說」、「舉一反三」、和「萬一就會」就行了,「啟發」則是在聽課的當下,就能萌生出一個新點子或新想法,甚至是一整個和當場課題沒有直接關係的意象。
舉例來說,若是上一個客訴處理的課程,你能從老師舉的技巧及例子中,得到許多話術的應用,自行還能舉一反三的變化自如,甚至還能自發性的提出「萬一情況是…,我們就會…來處理」,那你在「應用」面上就已經能夠說是純熟洗鍊的了。
但若你從一堂客訴處理的課程,馬上能聯想到有哪些創新的客戶服務可用,甚至跳脫框架地想到公司目前整體KPI的設計該如何改進,這種人就堪稱有大將之才,應該會是各個公司搶著栽培的重點菁英。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實例。有次,我去上MJ林明樟老師的頂級教材及教具課程,上完後,我學到了很多教材和教具的製作技法,但我實際應用在自己原先的課程有限,但我卻在課堂上想到了另一個全新的教學課題。像這樣的方法及獲得,就是一種「啟發」。
3. 分享:
很多課程的重點不在如何「應用」,或能得到什麼「啟發」,但是會讓你打從心裡的感觸良多。
當你有了很多感觸後,你可以選擇讓感動慢慢在心中滋生發芽,但你也可以選擇,把這份感動分享給周遭的人們。
那些人,可能是知交好友,也可能是單純的陌生人。許多人現在常用FB或部落格把一些上課心得記下來,除了提醒自己,多半也是為了和大家分享。
這種分享,沒什麼太過功利的目的。勤於分享的人,不見得是為了讓自己能在朋友圈中更受歡迎,也不見得一定是為了普渡眾生式的濟世救人,而單純只是用一種方式抒發自己的感受或(假如可能的話)體現自己學習的價值而已。
雖說如此,但「分享」並非毫無好處。經常「分享」的朋友,無論是透過口語或訴諸文字,在旁人眼中,自然更容易成為一個更有層次的人。以學習的奇才老鄧來說吧!他謙稱自己只是嚮往一個更多元的體驗、那些學習對他好像沒有直接助益,但事實上,隨著他如此多元而勤奮的進修,他整個人的層次就更豐富了起來,讓周遭每個人一遇見他,都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在我看來,即使對他本人沒什麼直接助益,對他周遭其他人的間接助益倒是大的不得了。
「應用」、「啟發」、和「分享」,這就是我自己進行學習的三個方法。
我在開頭時曾經提到,我的學習方法,未必對每個人都有用。其實,不只學習方法,就連我平常在課堂上講解傳授的技巧,也未必都能一法通、萬法通。
既然如此,為什麼各位還有需要參考呢?
我的天資並不過人,但一路在學業和工作上,表現都還不差,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的學習心態。
在我的童年,沒有什麼「愛的教育」這回事。這讓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不管人家教我的事情,乍聽之下有多無理、或是沒有價值,我都先聽進去再說。怕的是自己聽不懂,若是聽懂了,接下來就能判斷,哪些事情真的有道理,哪些事情又真的毫無價值。
那麼多年下來,我發現,只要能靜心聽進別人的一席話,那番話通篇都毫無價值的機率很小。只要那番話中有0.1%值得我用來改進我自己,每天進步個0.1%,我就不會再原地踏步了。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萬一我期望只要照別人的一字一句按部就班地做,我就能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那我可就太天真了。所以,把話聽進去,不代表我沒有懷疑精神,也不代表我不會細細地檢視對方的每一句話。差別只在於我不是要去挑剔對方,而是想要更深入地把對方的道理弄懂。
舉例來說,當一個職場新鮮人第一天報到上班時,倘若凡事都在還毫搞不清楚狀況時就堅持己見,那只怕不免會被冠上「白目」的評價。但若只是凡事唯唯諾諾、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恐怕在某些前輩或主管的眼中,對你的印象就會是「缺乏好奇心及積極進取的精神」。
(我了解很多主管或許喜歡那種乖乖牌的新鮮人,但我同時也知道,很多世界級的知名大公司,是從新人年就開始評估他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甚至從迎新第一天的表現和應對,都會詳實地放在他的個人評估資料中。)
也就是說,過去幾十年來,我的學習心態和具體的步驟是:
先聽進去,而且聽的要仔細 →
檢視萃取自己有哪些部份可以應用或吸收 →
其他的部分完全捨去,當作從未聽過 →
應用和吸收完之後,設法變成自己的東西 →
當已經內化而變成自己的東西後,把原來的東西也忘掉,以免與自己後來產生的觀點相互衝突。
先聽進去,而且聽的要仔細 →
檢視萃取自己有哪些部份可以應用或吸收 →
其他的部分完全捨去,當作從未聽過 →
應用和吸收完之後,設法變成自己的東西 →
當已經內化而變成自己的東西後,把原來的東西也忘掉,以免與自己後來產生的觀點相互衝突。
所以,我對我所有曾經上過課的老師都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必須要承認,90%以上的內容,我其實在走出教室那一瞬間就已經忘掉了;至於剩下的10%,我也不會以老師當初講授的形式終生牢記在心,因為我的大腦記憶體有限,所以我若無法內化的,也一定會逐漸忘記。
正因為如此,我自己現在也是位講師了,我根本不期待我每天上課的內容,會有多少被學員所熟記。我所期望的,是利用即使一天短短的7個小時,能帶領大家激發出一些改變。就算你是出自於挑戰或質疑我的其中一個論點,而自己產生了一個新想法都好,每天能有一個讓自己更好一點點的新想法或新做法,我相信都會是一件好事。
我很樂意當一個激發改變的觸媒。重點不是我、也不是我講的任何內容;重點是你,一個會因而有所改變的你。
這一篇文章非常好。
回覆刪除想到Alex哥上課的狀態,樣貌了然於心。
非常感謝。
讓耕宇見笑了!用這種方法,或許能當個好學生,但卻未必能當個好同學,打擾大家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