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過去的投資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證收益」不只是句基金投資警語,也可以用在徵選人才上


你們該買的不是我曾經做過什麼,而是我可以為你們做些什麼。

這句話,在我之前幾度求職時,曾經向不同的人資主管說過。雖然已經轉換跑道,但在面對一個案子的邀約時,我昨天又有感而發地講出同一句話。

每個人在求職時,應該都會被人問過之前做了什麼吧?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有時候是純粹拿來破冰,也就是面試者一坐下來,手上拿著太多履歷而毫無準備,於是先問「能不能簡單介紹您自己」或是「請問您之前的工作內容都是負責哪一方面的?」趁求職者侃侃而談時,面試者也可以趁機把履歷看完而大概有個概念。

另外一種問這個問題的理由,重點不在求職者回答的內容,因為他究竟服務過哪家公司、擔任什麼職位,履歷及其他的書面資料上都一清二楚。面試者之所以要口頭再問一次這個問題,主要是要看求職者回答的方式,從他的方式,足以看出他思考組織的邏輯,以及他隱藏在書面資料後對之前公司或職務的真正感想;當然,對某些公司來說,或許在言語間「抓漏」,看看說的和寫的是否相符,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話又說回來,這個人之前做過什麼,甚至做的成不成功,真有那麼重要嗎?



有些人或許會說,我們公司很重視經驗,希望對方一上任就能上手。也有些負責招募的人資主管會說,他其實也知道過去的工作經驗未必代表什麼,但他總要有一定的標準來篩選。

我可以理解這種想法,但我難以接受那會是唯一的標準。

作為面試者,我曾經錄取過毫無正式工作經驗的新手,一開始他的表現也荒腔走板,但後來他卻成為整個團隊中最出色的成員之一。

作為求職者,我曾經不只一次踏入全然陌生的產業,後來的成果卻也讓人刮目相看,而不同思維在一個公司內所激盪出的火花,後來證實也有許多正面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我敢大膽的說,當一家公司要「買」人才時,該買的不是這個人才曾經做過什麼,而是這個人才可以為這家公司做些什麼。

之前認識一位外商總經理,戰功彪炳而打算跳槽到另一家薪水及紅利優渥的知名企業。在最後一關的面試過程中,他自信滿滿,因為另一位候選人年紀小了他快廿歲,而且之前沒有擔任過總經理的經歷。

結果揭曉了,出乎那位外商總經理的意料,那家公司選擇了另一位候選人。那家公司的相關主管事後透露,打算跳槽的那位外商資深總經理之所以落選,主要原因是「他太保守了!我們幹嘛要花這麼多錢,請一個人來打安全牌?」

很多人即使換了一家新公司,卻也只會不斷故技重施;但也不能怪他,因為很多公司招募或挖角的戰略,原本就是希望被挖來的人才能夠複製他以往的成功模式而已。但是,複製成功模式,真的是靠一個人或一組團隊就能成功的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萬一你的投資人要的是未來、而不是眼前,你的人才戰略卻只是從別的公司挖人來希望他重現過去的成功經驗,未來真的會一片光明?

未來、現在、過去。把這三個詞排列看看,就會發現中間的邏輯關聯性其實很薄弱:過去的成功,不代表現在一定會平安無事;現在的榮景,不代表未來一定能長治久安。

針對昨天的邀約,我其實真的想講的是,即使我可以把過去的經歷講的天花亂墜,我也未必是你們最適合的人選。你們該著眼的是我們現在拿出來的計畫,而不是我過去的成功故事。我過去的成功故事其實很多,但在這樣的案子中,箇中眉角卻不適宜拿出來與第三人分享。既然我都已經表明的那麼清楚,你們又何必追問?對我來說,保障其他客戶的資訊隱密,不只是一份承諾,更是一份信念及尊重。
 
就像買共同基金時都會看到的警語:過去的投資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證收益。無論你是要投資在人才或是在產品上,除了過去的績效外,或許你也該有其他面向的考量。

你或許也會想看:從「功夫熊貓3」看領導和人才養成的3堂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