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王品、澳美客、燦坤告訴我們的三堂課

從三月底到昨天,連續三則有關餐飲業的新聞,讓我很有感觸。不過,接下來的這些感想,其實不見得只適合從事餐飲業的朋友來看。


首先,是王品集團獲利創掛牌以來新低,包括之前經常大排長龍的石二鍋在內,各品牌紛紛減少店數而將部分店面結束營業。(報導內容請點此

然後,是商業週刊一篇「美式餐飲教父慘賠億元的失敗學」,講的是代理澳美客(Outback)牛排的孫大強決定收掉這個知名品牌在台代理的故事。(報導內容請點此

接著,就是前天才看到的,燦坤宣布跨足餐飲失敗的消息。(報導內容請點此

連續三則報導,假如你以為這呈現的是餐飲業面臨景氣寒冬而不該涉足,那你就錯了。事實上,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餐飲業恐怕還是台灣內需市場中表現相當強勁的一塊。撇除上面提到的三家不談,許多餐飲集團的營收成長和EPS,依然是會讓許多其他業者眼紅的水準。

那為什麼這三家知名餐飲業者會面臨這樣的窘況?

先談談王品。其實,早在王品捲入食安風暴而持續重挫之前,我就多次表明不看好它的經營模式。反倒是這是看似負面消息的報導中,我倒看出了這個昔日餐飲龍頭的一絲曙光。

首先,展店展的愈多,未必會賺錢賺的愈多。這點不只限於餐飲業,其實許多連鎖行業都適用。

所以,看到王品願意汰弱存強地關店,我反倒覺得是個好現象。當然,這個道理不只我懂,那為什麼各大餐飲業乃至各大連鎖行業還是拚了命在展店?因為展店「看起來」才能給投資人一些新的發展契機,所以上市公司反而在這點上會更有壓力,因為店數不足、或是展店不夠積極,彷彿就會讓投資人打上個問號。

即使,因為門市數輸人而垮掉的少,因為展店太快卻難以負荷而垮掉的多,許多人還是盲目地在展店,甚至美其名為「多品牌經營」,但實質上並沒有把心力真正放在經營出一個品牌來。

王品懂得關店之舉值得讚許,但就在王品董事長陳正輝高喊「最壞的一年已經過了」之際,接下來振衰起蔽的方向,卻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他說,未來期望每年能平均開發2個新品牌,自創與國際代理兼具。

王品自創的品牌還不夠?接下來的新品牌,要如何經營的比之前的品牌好,這點看不到什麼說明,倒也罷了;我最感到好奇的是,它還正在持續接洽代理國外的餐飲品牌?

才不到兩個禮拜,澳美客孫大強的一篇專訪,盡吐代理國外知名品牌的艱辛。

在國外品牌光環不再的情況下,孫大強代理國外品牌的初衷,是為了快速全盤移植標準化流程而快速展店。但王品需要移植其他國外品牌的標準化流程以快速展店嗎?或者,換一個方式來問,全盤移植它品牌的流程,對王品現有的組織和人力來說,會是最好的選擇嗎?

再者,澳美客因為高額加盟權利金而吃掉了利潤,難不成王品代理的品牌,全都可以讓它繼續維持高利潤?

接下來,就是燦坤花了4年之久,企圖用多個品牌切入餐飲事業的版圖,結果卻壯士斷腕地宣布收攤。

我跟燦坤沒有接觸過,但它們並不是唯一一家想要跨足投資經營餐飲業的異業業者。對那些當初認為餐飲業很有賺頭的異業業者來說,花個幾億元投資一家新公司,隨隨便便就能創造出年營業額起碼十幾億的新品牌,在它們眼中,實在是再好不過的生意了。

當時,燦坤同時要成立好幾個新餐飲品牌,每個品牌幾乎從總經理以下都是全新招募一批人馬,國內半數以上在餐飲業混的不錯的朋友,幾乎都去那面試過了。

找人不難,找對人才難;開店也不難,把店開好才難。

從這三則餐飲業的例子,我看到的不只是如何經營餐飲業,而是如何經營管理一個新事業的更多議題:

1.   同業挖角行不行?

想進軍餐飲業,那就去挖一群餐飲業的人才就好啦!

這是一個最快速的方法,但卻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人才,當然不是只有自行培養一條路。人才可以用買的,也可以用借的。

就創立一個新事業體來說,以連鎖行業為例,有三種人才需求:第一線門市人才、經營面的執行人才、策略面的規劃人才

從同業挖角的好處是,那些人在這個業界浸漬十幾二十年,不但對於各種眉角熟門熟路,而且政通人和到旁人很難企及的程度。

壞處是什麼呢?其實不只是連鎖行業,包含科技業或一般製造業都一樣,會被你輕易挖走的人,大概也只有三種人:懷才不遇的人、混不出名堂的人、以及母公司根本也不想留的人。其中,大概只有第一種懷才不遇的人是寶藏,他會更好的待遇或更多的發展機會而跳槽。

另外兩種人呢?一種是雞肋,不是沒有能力,但他的能力並非不能被取代,所以要嘛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撐在一家公司不肯走,要嘛就是不斷地在業界的不同公司遊走,希望能盡可能延續自己的職場生命。

第三種更可怕,公司對他避之唯恐不及,但他自己卻覺得自己始終懷才不遇。要辨別這種人很簡單,面試時不出三句,他就開始大罵原先公司的不仁不義,而他甚至可能還沒辦離職手續。像這種「人才」,未必沒有能力,但他的老東家一定很高興你願意把他挖走,因為接下來你就會成為另一個他口中不仁不義的前東家。

所以,同業挖角,就好像在砂礫裡掏金一樣,實在需要不少運氣。

2.  購物中心或大賣場的群聚商機無限?

愈來愈多的餐飲業會告訴你,街邊店愈來愈難做,逼得連鎖餐廳愈來愈向百貨、購物中心或大賣場走。

這樣的趨勢,很快地將不只是餐飲業,許多利潤不夠高的連鎖門市,將會用同樣的理由說服自己說,街邊獨立門市再也做不下去了。

往購物中心、或大賣場的好處就不多提了,大家都很清楚。

那壞處呢?

許多細節,說多了,就不美了。就略舉個幾點吧!當你的獨立門市佔所有門市的七成時,跟你把獨立門市都收起來後、只佔三成相比,就以談判的角度來說,過度集中,肯定會更容易會被掐住咽喉。當你今年只需要繳10%租金外帶包底500萬,到了兩年後要換約,萬一你的門市有五成都開在同一家連鎖賣場時,對方獅子大開口跟你喊20%外帶包底1000萬,請問你簽還是不簽?

不只如此,有更多的隱藏成本,將來很可能發生,而會更加重你的成本壓力。

另一個重點是,你如何和同商場內的其他連鎖品牌競爭?別忘記,你跟其他的同性質品牌、甚至能用你同一塊場地的其他業種的業者,彼此之間是會有成本差異的啊!

從競爭角度的另一個危機,則是萬一對方門庭若市而自己門可羅雀,即使在消費者心中,也會覺得「這家一定不好吃」;萬一形成既定印象的話,對整個品牌的所有店面都會形成危機。

3. 成功模式很容易就可以複製?

成功的商業模式甚或操作流程,的確可以複製,但要形成一個能夠可長可久的文化,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當你想要跨足新事業時,不該只想另一行有多麼大的商機,更不該只想其實自己有錢玩得起,該認真思量的是,那一行的成功企業文化究竟應該是什麼?自己有能力或是真的想要打造出這樣一種文化嗎?

萬一沒有,還是不要輕易跨足新事業吧!畢竟,有利可圖的市場,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有機可趁

延伸閱讀之一:為什麼要成立新品牌?

延伸閱讀之二:新品牌成立的迷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