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從談判觀點來看由華航空服罷工到地勤罷工的勞資對決

如果由談判的角度來看,華航罷工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姑且不論我對這個事件乃至華航這家公司的個人看法,純就談判的技術面觀點來說,我覺得重點不是媒體渲染的誰輸誰贏,而是談判對象究竟是誰


華航罷工,今天的最新消息是,第二波由企業工會主張的地勤人員相關待遇等8項訴求,全部被資方所接受,化解了又一波的罷工危機。

我們不該是個以輿論治國的社會,無論事情結果如何,都應該要能自己冷靜思考。先不論華航企業工會是否被一般輿情認為頗有爭議,也不論這個工會之前在空服員跳出來爭權益時,立場甚至是質疑空服員無法代表全體華航員工的,但就最後的結果來說,能看到更多華航員工獲得合理的權益,這都是一個值得讓人高興的消息。

不過,我感到難過的是,早在之前華航空服以罷工爭取權益時,在臉書上也看到許多不同聲音。我以其中一篇為代表,開頭就直指罷工者用盡手段戰略而達到了他們的目的,而贏了那位朋友筆下所謂的「勞資戰爭」;然而,接下來話鋒一轉,他猛批罷工者罔顧公眾利益,甚至用「無德無恥」來形容這場罷工活動。

當然,我尊重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是,就像他有他的自由一樣,我也同樣有表達看法的權利。

既然這位仁兄以及許多評論也都把焦點集中在「談判」上,認為罷工者佔盡了天時地利而徹底運用了這種優勢,作為一個專長就是談判的講師,我很想問問這些朋友,在談判時,用盡全力發揮自己的優勢,有什麼不對?抓住對方的弱點或痛處就全力猛攻,又有什麼不宜之處?

知名的談判大師卡拉斯(Chester L. Karrass)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無論是在生意上、或是在人生中,你不會得到你應得的,而是得到你談判而來的結果。」

換成我的話來說,那就是上了談判桌,你本來就不是來交朋友的。

很多人把談判誤以為是辯論,好像以為誰比較有道理,另一邊就會聽有道理的這一邊。聽到這種說法,我每次都要強忍住自己的笑意;假如真是如此,那有什麼好談的?大家都上法院請法官判個是非好啦!(這或許不是個很好的舉例,因為在現在的台灣,許多法院判決也無法代表事情的是非對錯)或者,乾脆把兩造請上拳擊擂台,找個裁判來決定誰打贏誰,這樣好嗎?

在我自己設計的談判課程中,我永遠在開宗明義時就會再三強調,談判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爭輸贏這種事情,從來就不應該是談判的重點。

再者,把事情弄清楚是非對錯之後,錯的那一方就會自我醒悟而痛哭流涕地認輸?這更是痴人妄想,因為在實際談判的場合中,你萬一真的讓對方知道他自己的錯處,通常會發生的是對方惱羞成怒而乾脆玉石俱焚,我很少看到有人願意坦然認錯而讓你予取予求的。

再回到前面那位仁兄對華航罷工罔顧公眾利益的說法上。在下不才,大學時順便念了政治的輔系學位,赴美改唸商學院時,也拿了幾個包括學術成就獎在內的獎項。我不知道那位仁兄的背景如何,也許有比我更深的造詣也說不一定。但就個人的淺見來看,該維護顧客和公眾利益的是企業,也就是在這樁例子之中的華航。假定員工有疏失,企業當然要概括承受;怎麼會是員工都已經冒著工作不保的風險上街頭罷工,還要代企業承受維護公眾利益的責任?

在我來看,罷工和天災人禍一樣,不但是企業責無旁貸的責任,而且即使在商言商,本來就是企業應該放進營運成本的考量之一。否則,企業何須風險控管?遇到問題通通以拖待變就好啦!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支持華航罷工?不是因為我們對空姐才特別有同理心,是因為大家早就對現在的環境積怨已久,覺得財富被大型企業或財團壟斷,包括我們在內的絕大數受薪者都只能被壓榨。白話一點講,錢都被公司賺去,但死活都要員工自行承擔,就連尊嚴都沒有!

在台灣,我覺得最常見的荒謬言論就是,企業好像要政府或全民保障一定要能賺錢,萬一不能獲利(對某些企業家來說,其實只是獲利不如他自己的期望而已),馬上跳出來罵政府、罵社會、罵環境、,只差沒有把媽祖跟前的千里眼和順耳風都一起罵進去。每次看到這樣的言論,我都很想問,誰說做生意一定要保證賺錢?你看夜市隨便一個擺攤的小攤販,他出來做生意就一定會賺錢嗎?當然沒有,他不但要很努力,而且也要承擔很多風險,颳風下雨不能出來擺攤時,一天的收入就沒了;若有一個客人覺得他服務不周而上網批評他,他可能就會門可羅雀而蒙受損失。規模雖然不同,但商業活動的本質是一樣的:沒有人保證你開門做生意就一定要能賺到錢。

我不會跟你講那麼多社會責任或照顧員工福利等等大道理,事實上是,無論你做的好或不好,員工本來就有他的自由,他若覺得工作不如意,隨時就有可能拍拍屁股走人,又或者覺得你違反勞基法而上法院告你。你對他錯或他對你錯根本不是一個重點,而是你需要有員工才能繼續做這檔子生意,而你必須要想辦法找到願意幫你盡心盡力奮鬥的員工。

所以,重點不是員工有沒有罷工的權利;如同我在之前一篇所講的,若是在法國,罷工和吃飯喝水一樣平常,誰會質疑員工有沒有罷工的權利?現在的關鍵是,為何華航不能因應罷工的危機?又為何華航會因為空服員罷工而影響到旅客乃至旅行業者的權益?

容我這樣回應前面那位仁兄的觀點,你若是華航的顧客,你買票的對象是華航,而不是那些空服員;你即使對那些空服員的集體或個人有任何不滿,也應該是華航作為一家公司來回應你的不滿及需求,而不是那些空服員。

當然,什麼樣的客人都會有,但我不見得每位客人都值得我的尊重。我曾經在一家餐飲業服務,我就曾經聽過這樣的事例:一位客人對其中一位服務人員的態度不滿,當場把自己盤子中的餐食倒在桌上,要求我的同仁在他面前吃下去;還有另一位客人,明明店長已經輪空班而換下制服休息了,他卻堅持一定要指名店長幫他做點菜的服務,還洋洋得意地說,「這是我的權利!」

做為一家公司,我們當然有責任處理顧客的不滿,而我們也的確有這樣在做。但做為一個顧客,你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利來主張或指使我們的任何一位員工非得照你說的做不可。中間的分際,不只是將心比心或對人的尊重,而是你搞不懂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當然,包括接下來華信醞釀著要爭取同工同酬,很多輿論又幸災樂禍地說,看吧!此例一開,接下來一定會有骨牌效應,很多人都會跳出來爭取罷工了

我對這種說法,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大家不先去檢討那些人的勞動條件是否合理,也不去檢討是否他們的訴求真有可以斡旋的空間,就先一桿子打翻一船人的暗示說,萬一大家都罷工,每家公司都做不下去了。

我的立場還是一樣,企業以賺錢為目的並不可恥,但若企業真的賺不到錢,我相信他們寧可倒、也不會任由罷工者予取予求的。從談判來看,兩方都有各自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也就是各自有各自的不同選擇。對企業來說,萬一台灣的聘僱成本真的過高,那就外移或乾脆放棄台灣市場了嘛!而對勞工來說,萬一這家企業走了、自己到另外一家企業任職也不會拿到更高待遇,你覺得他們的堅持會有多堅決?所以,在自由經濟之下,我相信天秤不會就此全向勞方傾斜。(當然,華航的例子比較特殊,做為一家官股占多數的公司,它的BATNA本來就比較弱,這是為什麼現在勞方大獲全勝的原因,而不只是政治考量而已。)

再者,許多人都應該知道,台灣現在的困境其實是實質薪資太低,多數人的收入跟不上物價飆升。透過罷工這種激進的手段,許多受薪者的待遇將可獲得改善,當然,企業的成本將會因此升高,但反正存活下來的企業還是會生存,無法存活下來的企業就會被淘汰。企業經營成本升高,當然物價會更高,但若員工薪資也因而更高的情況下,整個經濟就會呈現一個正向循環,正巧打破台灣過去這廿年來經濟停滯不前的魔咒。

成本升高就不利出口?別傻了,所以更要想出讓國外客戶買單的價值出來啊!就以捷安特或美利達等自行車產業為例,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只能奠基於不斷的cost down嗎?假如真是這樣,別說大陸那些自行車廠,只怕越南或印尼的競爭者早就把捷安特和美利達幹掉了,哪能任它們茁壯至此?

所以,企業要想賺錢,麻煩請拿出腦子來。萬一想不出創造價值的方法來,別把被淘汰的原因怪在台灣的產業環境不佳,請檢討自己到底有沒有腦子再說,別把壓榨勞方當作唯一的手段。做為一個企業主,你若選擇拿壓榨勞方當作你的唯一手段,我不會先質疑你有沒有道德良知,我會先懷疑你究竟有沒有足夠的生意頭腦?你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壓榨勞方而已了嗎?

最後,我對華航那些被迫去職的高層毫無同情,我甚至會覺得,企業搞到這樣一個地步,絕非只有董事長和總經理兩人的責任,其他經營管理階層也應該要徹底檢討改進,必要時把每個對企業良性發展不利的壞因子通通抓出來也不為過

然而,我真的覺得,罷工發生時,華航的前高層們真的危機處理意識有夠差。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有請公關公司來粉飾太平,但萬一真的有請的話,這樣的公關危機處理策略真是太好笑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是那場歡送董事長孫洪祥的晚宴。根據立委的爆料和媒體的追蹤,罷工開始時,華航高層們還在吃飯辦歡送趴;我看到另一則媒體報導是說,華航其實後來有公關回應,當臨時知道罷工開始時,其實他們在上菜前就已經取消晚宴了,但後來又被立委拿一張照片出來打臉,聲稱後來還是有人留在現場用餐。其實,當總經理張有恆也被隨即撤換時,究竟那場歡送趴有沒有舉辦、或究竟舉辦到幾點,早就不是重點了,重點是你們被貼上一個麻木不仁而官逼民反的標籤。我要是張有恆,我應該馬上到罷工現場演出一場春秋大戲,要多激動就有多激動、要有多感性就有多感性;因為,這時我早該知道,我談判的對象早就不是罷工的公會或空服員,而是華航背後的大股東和整個政府啊!就張有恆或孫洪祥而言,這個時候該解決的問題,早就不只是如何讓罷工順利落幕,而是如何讓自己盡可能地全身而退。我不知道交通部是否真能向去職的董座和總經理求償,因為那牽扯到他們的僱用契約和這家官股色彩濃厚公司的組織章程,但股東絕對可以向他們究責,這是無庸置疑的。自認為自己沒錯,但最後卻落到這樣的下場,不但淪為全民箭靶,之後可能還會負上一定的責任,何苦來哉?重點不是對錯,而是關鍵時刻不知道談判對象究竟是誰啊! 

所以,談判之前,請先搞清楚自己的談判對象,更要弄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及談判的目的,否則不是一句老子不幹了就能應付天下事

順道一提,我好佩服已經宣布辭職的英國首相卡麥隆。賭上政治生命而在公投中悵然面對英國脫歐的結果,他不但願意辭去首相職位以示負責,而且願意留守到10月,直到新首相接任為止。

反觀台灣,會有行政院長乃至一堆大小政務官及公司高層,打著絕不戀棧的口號,一有不順心拍拍屁股就走,不顧國家治理接下來究竟該怎麼辦是好。相較之下,卡麥隆的主張或許在公投時輸了,但他願意負責的胸襟,是我相當認同而佩服的。

參考連結之一:華航空服罷工,寫下勞動權益在台灣能更被重視的新頁

參考連結之二:避免談判時常見的兩大錯誤,就從了解ZOPA(談判協議區)做起

參考連結之三:英國 vs 歐盟,BATNA正是英國脫歐談判的兩面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