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奧運從來都不只是比賽,人生也不該只有輸贏:謝謝美國女將D’Agostino扶起她的競爭對手Hamblin,讓我們看到輸贏之外的奧運精神

奧運場上,每天都有感人而極富啟發性的新聞發生。從率真的「洪荒之力」,到斯庫林超越偶像而為新加坡奪下史上首金,而今天最讓我感動的一則新聞,無關獎牌,而是兩位跌倒的長跑女將,扶起對方而感動了全世界。

在女子5000公尺預賽中,紐西蘭選手漢布林摔倒了,跟在她身後的美國女將迪阿寇斯蒂諾也接著被絆倒了。迪阿寇斯蒂諾起身後,不是奮力向前跑,而是先把倒在地上的漢布林扶起。

其實,迪阿寇斯蒂諾因為被絆倒而受傷了,但被扶起的漢布林沒有拋下她,而是兩人相互打氣而繼續跑到終點。

就像漢布林之後接受採訪時所說的,「大家眼中只有獎牌,但她讓我看到更重要的東西。」


輸贏是殘酷的,但比賽競爭卻不應該只有輸贏。運動場上如此,人生亦然。

我剛開始當講師時,人生地不熟,矇著頭就跳進這個陌生的圈子。那時,我有一個好久不見的同學,他自己是在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服務,但他正好認識一位朋友,在講師這個圈子熟門熟路。我同學主動在FB上跟我聯絡,希望幫我引薦那位朋友。我性格中的一部分,其實是蠻羞赧的,我不是很喜歡因為職業上的需要去經營關係;更何況,當時也已經有一家管顧公司願意幫我承接案子,所以我跟這位同學說,好意我心領了,不需要那麼麻煩。但我的老同學可能怕我混不好會餓死,所以百般勸說我得跟他的朋友談談。我不忍拒絕他的好意,所以就在他的牽線下與那位人面廣的朋友聯繫。

怕對方只是虛應故事不理我,我那位同學還直接寫給對方一封e-mail且故意cc我。對方的回信百般熱誠而客氣,因為回的對象是我同學而不是我。我們接著就繼續用e-mail聯繫,想要約個時間碰頭詳談。兩封e-mail過去後,我畢竟不是第一天出社會,感覺到對方的推卻和冷漠,所以我就打住不談了。

當然,我也很了解那位仁兄的想法,誰知道我Alex是哪根蔥薑蒜,他一秒中說不定幾十萬上下,何必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在一個未必能對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說穿了,關鍵就在「好處」二字。

每個人都像這位仁兄這樣嗎?倒也未必。

就拿講師這個圈子來說吧,很多講師前輩對我的幫助,讓我沒齒難忘。

有位前輩,我們之前從未謀面,但當他知道我正遇到瓶頸而想找其他的管顧公司合作時,主動幫我推薦了業界一家很大的管顧公司,而且後來馬上接到了不少案子。

另一位前輩,我跟他之間的交集其實很少,頂多只是臉書上的互動,但有一天,他主動表示希望能到我的課堂上看看;聽我上完課之後,不但給了我很多實際運課的指導,而且還針對我的部落格提出很多實用的建議。

還有一位前輩,除了幫我介紹很多合作機會之外,對初入這行的我,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細緻到連提案課綱該怎麼寫,他都毫不藏私的教我,只差沒有當面把我的原稿改掉;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在乎我會不會因為這樣而感覺不舒服(記者出身的我,被人改過很多稿、也改過很多人的稿。即使我本人未必如此想,但很多人會把這個改稿的動作當做上對下的權力象徵,因為對某些人來說,這不是平輩間的相互切磋,而真的是比較行的那個人,才會把比較不行的東西直接改掉。勉強要比喻的話,總經理當然可以大筆一揮就直接把你的提案改來改去,但你會把總經理的書面交代改一改後、再直接丟回去給他嗎?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這麼做)

他不但細心的會照顧別人的感受,每次當我用line問他一個簡單的問題時,他總是最在最短時間直接打電話來,因為他擔心簡單幾個字會表達不清楚。

我常常在想,我上輩子是燒了什麼好香(這只是個形容,燒香未必環保),才有這麼多人主動願意幫助我?

最讓我訝異的是,這些前輩不但之前都和我素昧平生,而且廣義的來說,大家都在做同一行啊!即使教的課不盡相同,但客戶群大體上是一樣的,而每個客戶預算都是固定的,意思是多上了我的課、就未必有足夠的預算上他的課了。

沒想到,這些前輩完全沒把我當競爭對手來看,而單純的只是來幫助我而已。

我為什麼前面舉了那位一秒鐘可能幾十萬上下的例?不是我對他心中有什麼怨懟,我只是想要藉著比較來凸顯出來,主動來幫助我的這幾位前輩朋友,哪一個不是時間無比寶貴?而且對我伸出援手之後,對他們有任何實質上的好處嗎?一點也沒有。我甚至不會在這裡跟大家說他們到底是誰,因為真要指名道姓,我的用意就不純了,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對他們感謝,而不是要公開幫他們宣揚名聲。

再者,這篇也不是全然只是篇感謝文,我之所以把這些寫出來,是要讓大家知道,不只在奧運場上,我們在人生的許多時刻,也可以做出許多正確的選擇,包括無私的幫助我們的對手


在過往的人生路上,我一直很在乎輸贏,這成為我不斷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後來我發現,除了讓自己更好,讓周遭的人更好,也會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而這和讓自己保持讓自己更好的饑渴是不相違背的。舉個例來說,我願意竭盡所能的和所有銷售部門的同事分享我的成交秘訣,但那不代表我會在任何一次業績競賽中不搏盡全力的拿到好成績。萬一別人真的贏了我,我很樂意幫對方鼓掌,但那不代表我不在乎、更不代表我會以第二名自滿。

之前在一家跨國公司服務時,公司後來由香港調來一位總經理。他一到任,急功心切的做法之一,就是要求把所有業務人員的達成率排名做成一張掛在牆上的大表,讓每個人都能看得到,而且每天都要更新。不只如此,他要求業務總監每天要針對業績達成最後三名的同仁打電話,督促他們要加油趕上。不只如此,這位總經理可能嫌業務總監太溫和,我就親眼看過這位總經理跑進業務總監的辦公室,兩人將電話調至擴音,一起「關切」那些業績落後的同仁。

目標導向,不是不好;追求數字,也無可厚非。但是,萬一只用競爭的手法來增加同仁所謂的「戰鬥力」,對部門和對公司的向心和認同又會被放在哪裡呢?每個人大概只會把同事當敵人,每天都要拚個你死我活不可吧!

直銷、保險,甚至汽車銷售或房仲,我們都熟知區域甚至分店或個人間的競賽,往往在促進業績上是很好的管理工具,但不要玩過頭了,否則很可能會讓人迷失更重要的價值。

漢布林和迪阿寇斯蒂諾的故事,有了個很美好的結局:雖然兩人在於賽中分別只跑了第2930名,但由於兩人所展現的奧運精神,所以主辦單位後來宣布,兩人雙雙可以晉級決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