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推不動低薪渦輪?我們要的不是更多的檢討與反思,而是更多的行動和戰鬥力

「不是說我們這一輩的人不努力,或是說我們這一輩的人不敢吃苦,而是我們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

最近看到TVBS一系列的「推不動低薪渦輪」報導,其中「是誰偷走台灣的薪水?韓國高薪背後秘密」一篇(連結點此),一位年輕台灣女孩的淚水,引起我的注意。

「其實我真的覺得我超不孝的,」講起無力奉養父母,這位台灣女孩紅了眼眶。


整篇系列報導(系列報導請點此),多數篇幅其實是在做台灣韓國的兩相對造。相較於前面那位留在台灣打拚的年輕女孩,另一位台灣姑娘遠赴韓國工作,月薪是台幣75千元。雖然看起來比同齡的台灣工作者多了近一倍,但她說,在韓國的生活並不快樂。但是,當記者問到她既然不快樂、那願不願意回台灣時,她卻還是搖了搖頭。

報導看起來帶些悲情而催淚,這樣的報導或許很好看,但看在我的眼中,我卻很想問每一位看到的朋友:感動之餘,我們接下來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讓我先表明我的立場:我對這一系列的報導的基調是贊同的。我認為應該用高薪帶動高物價,進而刺激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而不是繼續目前低薪而又不正常壓抑物價的風氣

物價可不可以向上漲?當然可以,但是所有勞工的薪資也應該要往上漲啊!當實質收入停滯不前,經濟遲早會坐吃山空,因為我們並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來支持消費。

不過,即使我認同這個台灣薪資收入應該要設法增加的立論,由於這系列報導是以韓國來做對比,有些話我卻忍不住不講。

首先,正如這篇報導提到的,韓國物價其實很高,當我們去韓國旅遊而大啖當地的韓式烤肉之餘,當地韓國人其實不是每天都負擔得起上館子吃進口牛肉的;其次,就拿首爾來說,貧富差距其實比台北或整個台灣更大,所以我不確定拿這個會拍出「屍速列車」來抨擊社會百態的國家來對比、是否真有什麼意義。

其次,韓國的上班族和學生壓力都極大。我不確定目前的最新排行,但之前韓國曾是全球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我們台灣人若覺得自己壓力很大,韓國人的壓力恐怕尤有過之。

之前,就像日本一樣,韓國也是我負責的市場之一,我不但去過很多次,也常和韓國客戶打交道。韓國企業中的高壓和前輩制,比起日式企業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我是親眼目睹的。所以,當一個人在韓國拿到更高的薪資時,先不管高物價會讓薪資相對起來沒那麼高,但就工作所期待的付出、以及所面對的壓力,我覺得他們的薪水其實也拿的很不容易。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韓國會講中文的人愈來愈多。同樣的趨勢,不只中文、他們許多人同時也已經學會了英語、日語、和其他語言。他們每個人都是語言天才嗎?當然不是。不過,公司會提供當紅的語言課程給他們。我就曾經看過不只一家公司,每晚從七點上中文課上到九點或九點半,之後還得定期考試,考試結果不但會影響考績及升遷,而且若不及格的話,公司好像還規定員工必須要自行支付學費。

在這樣的要求下,只需要12個月到18個月,一批又一批的韓國員工不但會說、而且聽得懂我們講的華語。這種學習速度還是一般水準,我就曾經遇過一個和我對口的韓國人,從一句中文都不會,不到10個月就可以用華語跟我應答如流。我很懷疑,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可以在10個月內把韓語學到這種程度嗎?

所以,當我們的台灣年輕人哭訴自己「連吃苦的機會也沒有」時,我心裡不禁在想,或許我們不是每個人都不願意吃苦,但是我們卻已經沒有一個吃苦的環境了。

從德商、美商、法商,我服務過很多不同的國際知名公司。我必須要說,在這些外商企業中,可以明顯看到,韓國人確實比較「積極」;當然,「積極」的不只有韓國人,而這裡之所以打上「」,就代表那不盡然全是正面的意義,而爭上位勢必有它該付出的代價。不過,若純以成王敗寇來說,韓國人在所有亞洲人來說,無疑的算是有兩把刷子的。我們常用「狼性」來形容對岸的中國人,但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狼性」是什麼意思,可能還誤以為指的只是快狠準;其實,「狼性」還包括團隊作戰和善於運用戰略等其他特質,而以這個角度來說,韓國人搞不好更厲害。就我的觀察來說,韓國人未必更優秀,但他們確實更「積極」

光是每天看的新聞,就讓我覺得我們沒有未來。當我們每天在媒體上看到那麼多表象的檢討和分析,其實骨子裡全是在為自己的處境唉個不停。不管韓國或是新加坡,別國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和心力來回顧過去的失敗?想想接下來該怎麼向前進才是重點。當我們拿著傳統儒家的觀點、認為別人太過刻意而鑽營時,別人早就靠著沒有那麼多包袱而前進到不知到哪裡去了;我們不只被遠遠拋在後面,我們直到現在都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邁開步伐跟上。

萬一我只寫到這裡,代表我跟我批評的對象一樣,只知道看問題、不知道找解答。所以,接下來讓我分享一些我認為該做的做法。

1.  把握走出去的機會:我看到這則系列報導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我的小孩說,將來,你勢必得去國外找更好的工作機會。不知人事險惡的她,聽到也開心的跟我說好。

在我針對外派人員的「跨文化管理」課程中,許多未婚的年輕人相對對於外派機會躍躍欲試,但一些已婚有家庭的朋友們,總是看起來多少有些無奈。我了解他們心裡想的:家有妻小,實在不想離鄉背井。

我總這樣跟他們說:別說我們現在有沒有選擇,到了我們小孩的那個世代,他們將不再有選擇;台灣未必還會有那麼多工作機會,即使有,也不見得一定會留給台灣人做。對我們的子女來說,他們勢必得追尋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倘若今天我們自己都退縮畏怯,我們怎麼給他們做一個好榜樣?當廿年後、他們因為擔憂陌生的挑戰而躊躇時,我們能不能成為他們一個安定的力量?

走出去和全球競爭,恐怕很快就不只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必須」了,而我們只能在心態及技能上提早做好準備。

2.  別把能量繼續消耗在無用的地方上:我不想談太多政治,因為我覺得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每個人都談太多政治。

在我剛出社會時,我看到了政論節目開始崛起,而那正是我心中台灣沉淪的開始。直到今天,每個人都拿罵政府當做唯一出路;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出氣筒,我們每個人能做的也不該只是謾罵和批評而已。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從這種出氣的方式找到心靈的慰藉,但其實我們只是把自己的能量消耗在一些沒有建設性的地方上而已。

媒體更是間接造成這種問題的一大幫兇,四處炒作議題而製造更多謾罵的對象,拿著形式上的平衡報導當擋箭牌;事實上,新聞不應該只有平衡報導而以,正如民主也不是只有投票表決。我不知道拒絕電視等大眾媒體是不是就有用,因為現在看起來網路的社群媒體也是一個樣,許多酸民大放厥詞到肆無忌憚的程度,跟電視名嘴比起來也不遑多讓。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自由,但與其在這種自由的旗號下虛耗自己的能量,而且還逼得其他人消耗自己的能量來回應,這就是我們唯一值得歌頌的價值?讓更多人花更多時間做些實事吧!

3.  轉型,勢在必行:期待政府來解決任何問題,根本是緣木求魚,但我們很多人每天罵的很爽,這是以為政府的問題只是麻木而不作為嗎?其實我很單純的只希望政府不要製造更多問題就好啊!

回到薪資來說,對很多企業來說,台灣早就是全球勞動成本最划算的國家之一,而當東南亞人力成本也勢必走上大陸節節高升的老路後,我們該繼續壓榨自己的勞工以爭取全球最便宜人力的席位嗎?這應該不是一個有志氣國家要的發展吧!

為什麼企業不願意加薪?撇除直接成本的反映外,其實另一個問題是不想讓全球投資人看到我們的人力成本百分比向上攀升,進而影響自己的股價。這就好像政府總不敢全力打房,因為深怕影響到台灣的GDP。但是,從企業到政府都只顧眼前的績效時,我們又怎麼會有未來?我們不應該再用個人薪資所得上的犧牲,去交換企業乃至政府為既得利益固盤。

我們應該期待新型態的企業,但不是任何政府規劃藍圖中的產業,而是我們每個個人願意為之工作的企業。

野心和雄心,其實只是一線之隔,我們真正該做的,或許是該更「積極」些,不要只把目標放在求生存,而要放在讓世界看得見我們。不要再說什麼老掉牙的「與世界接軌」了,我們何時能成為一個讓其他人未必喜歡我們、但卻無法忽視我們的國家?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而且我們不該只看未來,而應該要追求現在就能做到。
 


延伸閱讀之一:「與森林共舞」,從團隊管理到狼性文化的四堂課

延伸閱讀之二:不只是活屍災難片的「屍速列車」

延伸閱讀之三:不是遊記的曼谷行感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