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運作」的主角和我們一樣都是個平凡人,有著平凡人常有的七情六慾。他在洗澡時會自嗨的放聲高歌,看到別人享用美食時會食指大動,也會嚮往別人在艷陽高照下的大海徜徉,看到美女時更會心兒蹦蹦跳個不停。
上面這些,都是他隨心所欲而產生出的情緒。不過,他那絕對理智的大腦卻會幫他踩煞車,每樁事情都會往最壞的結果去想,也就是樂極生悲之後,很可能會讓自己提早向死神報到。
於是,他只好壓抑自己,每天做著千篇一律的工作,將物質享樂和情感衝動的可能降到最低。
但大腦後來發現,凡事趨吉避凶、小心為上的主角並不快樂;不僅如此,當大腦放眼四周,發現周遭的同事全都在日復一日的執行相同動作時,大腦突然感到驚悚了,隨著年華老去,這樣的人生走到終點之後,主角一樣會去找死神報到啊!假如每個人的終點都是一抔黄土,但在過程中卻也享受不到任何快樂,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春節假期前,我周遭有近百位的朋友為一則貼文分享或按讚(出自關鍵評論網的那則貼文連結請點此),那則貼文提到了一段叫做「Alike」的 西班牙動畫短片,只有短短8分鐘,沒有對白但相信每個人都看得懂。各位可以點進貼文下方的影片連結自行觀看,而原貼文也把相關情節解說的相當清楚,我也不再贅述。
我之所以也提到「Alike」這則短片,是因為它和前面提到的「內部運作」一樣,同樣認為工作是多麼單調乏味而會扼殺一個人的快樂,而「Alike」更進一步的告訴我們,在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中,萬一為人父母的我們自己都找不到工作的意義和成就動機,只是擔心小孩無法跟上學校或整個社會腳步的結果,最後不是會讓他更能適應這個社會而加強他的生存能力,而是會讓他不上我們自己的後塵而逐漸枯萎褪色。
當短片中小孩好奇的想要聽路邊的小提琴手演奏時,爸爸老是覺得那沒有意義而浪費時間,總是催促著他快走而專心上學。結果呢?上學不是為了讓他更能發揮自己的天才和創意,而是讓他能和其他小孩有著千篇一律的制式反應。
做為一個父親,我真的因此開始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經常叫自己的女兒「趕快、趕快」而不要駐足在一些我認為沒有必要現在非看不可的事物?我必須老實說,這樣的經驗還真的不少;假如我真是如此,那我和片中遇到工作就褪色、還把小孩也訓練成失去快樂色彩的爸爸有什麼不同?萬一我們的學校教育真的只能讓小孩有著千篇一律的制式反應,那不如多設置一些機器人吧!我相信機器人更能準確無誤的執行每一項動作,而我們人類未來將連工作的機會都不再擁有,或者是不配擁有。
有一次,我帶女兒到一個國外城市去玩。忘記是哪個城市了,但我們走到一條馬路上時,正好遇見當時正好假日封街、許多小孩正興奮的拿著蠟筆在馬路上彩繪。其實,這樣的活動國內也有,似乎不用專程飛到國外才能享受;這樣的念頭雖然也在一霎那間出現在我的心中,但我看到女兒躍躍欲試的眼神,我就笑著跟她說,那就去畫吧!
當天的天氣很好,她一畫就畫了將近兩個小時。那個城市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可逛的景點,但我們不覺得在一處無名的路邊待了兩個小時有什麼可惜,因為我們要的不是去每個景點打卡到此一遊,而是希望我們能共同享受快樂的時光。
看完「Alike」這則西班牙短片後,我把自己的感想歸納為下面三個問題:
1. 我們有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嗎?
2. 我們有告訴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嗎?
3. 我們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用快樂感染別人的人嗎?
我把自己的FB粉絲專頁取名為「鄭志豪Do The Right Thing」,很多人都明白「Do The Right Thing」和「Do The Thing(s) Right」之間的不同,因為我們不應該只是把事情做對,更應該要能做對的事,即使做對的事不見得那麼容易,但執善固執的堅持是必須的。
「Do The Right Thing」只是我創業之初的一個想法嗎?其實這句話來自於近30年前我在學生時期隨手寫下的一句話:「為所當為,必也狂狷乎。」
當年的「為所當為」,其實就是今天的「Do The Right Thing」,而我也把公司的名稱命名為「當為」;不只中文名稱呼應我多年以來的想法,就連用英文解釋「Do The
Right Thing」的由來給老外聽,也都能獲得不少迴響。
至於「必也狂狷乎」,我當年的想法當然是極為粗淺的。不過我當年就很清楚,自己不是很喜歡儒家追求中庸式的中道這種想法,反倒對「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之後的那麼多年來,我更瞭解了過於進取和過於保守之間的利弊得失,但與其說是中道,我更覺得那是一份多了生命體驗的平衡。我不但能對自己選擇敢於狂傲,同時也能有所不為,這些想法造就了我生命中的成功,也導致了我生命中的許多失敗,而我並沒有對這樣的人生觀有些許遺憾。
所以,「做『對』的事」不代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然『正確』無誤;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犯錯,我們該做的不是永遠打安全牌而力求不會犯錯,而是能讓自己從每一件錯誤中獲得學習的機會。
同樣的,很多人也會誤解,以為「做『對』的事」代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或所下的每一個決定,都一定要具有多麼崇高的深層意義;其實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很認同電影「艋舺」中那句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凡事真的都非要有個崇高而重要的意義不可嗎?很多時候,就像「內部運作」的主角領悟之後那麼從心所欲,更能體現出單純的快樂,而追求快樂本身就是一件「做『對』的事」。
那麼多年下來,我從自己的經驗和體認當中,為「Do The Right Thing」訂了一些檢驗指標,各位也不妨參考:
1. 長期來看是有利的。這裡的重要維度是時間,不以當下短暫的利益或得失來評斷自己的決定或作為,而看看長期來說這是不是一件有利的事。
2. 整個世界來說是正面價值大過負面價值的。把「整個世界」換成「整個社會」或「整個群體」也無可不可,我曾經有陣子非常糾結,因為我發現自己並不完美、也無法做到完美。但我後來發現,我無法避免自己犯錯,但若我的存在對這個世界來說利大於弊,甚至每一天都能做到對這個世界的正面價值比負面價值來得多,我就不應該太苛責自己,也就更不應該因小失大,反而因為少數人的利益受損,而忽略了為多數人創造更多價值的機會。
3. 會讓自己打從內心深處感到開心和滿足的。就像「內部運作」所提到的,多挖掘自己的內心深處,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快樂和滿足,不要被一些膚淺的表象所迷惑,也不用隨著別人的見解而心情浮動。
4. 我會把相同的價值觀教導給自己小孩的。這是我近幾年做了爸爸之後才加上去的。究竟何謂對錯?不只我自己認為是對的,我若願意把同樣的價值觀灌輸或分享給自己的小孩,希望她未來的為人處事也要依循同樣的正道,那我就更能確認這是個正確的方向。假如我連對自己的小孩也需要為賦新辭強說愁,這樣的作法或見解顯然大有修正的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